农村老年人邻里互助问题研究
——以慈溪市X村为例
摘要:邻里互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城市化意味着大量的人口流动,农村的人口大量涌向农村,这导致农村的原有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镇化打破了农村社会原有的人际关系,原本“机械团结”式的社会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同时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传统的集体意识削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僵化。农村邻里之间问题频发,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弃,也是我国构建和谐主义社会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难关。
而在这邻里问题之中,又尤以老年人最甚。农村老年人己逐渐沦为社会弱势群体和典型边缘人,面临着包括传统养老观念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式微、养老主体减缩等养老困境。这种情况恶化了老年人的邻里交流,削弱了农村老年人互助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农村未配备专业的社工团队,而村委会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往往无能为力。
本文以调查为基础,了解目前农村邻里互助的模式与问题,并以此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邻里关系;农村;互助;优势视角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互助概念的界定
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文化中对于互助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如孔子“大同社会”的提出只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只有建立在邻里之间互帮互济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践。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交利”,提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并未给出一个较为抽象的解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