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邻里关系的策略
——以新疆地区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邻里间关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被现代社区多元化的新型邻里关系所代替,邻里关系问题也更加突出,使得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本文将尝试梳理与此相关的文献内容, 以新疆地区为例,对邻里关系的类型及问题成因、社工介入的策略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试分析出社会工作介入调解邻里关系的策略的可行性,以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关键词:社区;邻里关系;社会工作;和谐;归属感;
- 有关邻里关系和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将邻里关系注释为“住在邻近的人们认可特定的角色彼此形成紧密的交往互动关系,有显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感情纽带,进而构成比较独立的小集体。”“本文的邻里关系改善可理解为唤起人们相邻相亲的意识,为探索出一个适合当下社会的守望相助型邻里相处模式,从邻里功能的相互支持、社会化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活动,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居民的行为,调解居民的关系以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国外学者在有关邻里、邻里关系上也有很多定义,如美国学者爱德华bull;克鲁帕特所著《城市人:环境及其影响》一书中将“邻里”进行了简单的界定与分析:首先是邻里有大小,大于个体或家庭,但是小于城市;其次就是邻里基本性质的问题,可以从社会和空间两个方面界定,空间上是城市地理的一部分,社会层面就是就是其象征和文化意义。不仅仅是领土区域,更是种“社会建构';最后是邻里的功能层面,作为连接,邻里被认为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可以作为一个互助中心,或者是经济生产和消费中心,又或是一个政治基地或者是社会控制和社会交往的媒介,邻里是信息交流服务和认可普遍发生的地方。
王思斌在《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中将社会工作定义为“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而本文的社会工作介入领里关系则理解为,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观、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设计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方案,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互动,为邻里之间的交流相处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促进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类型及成因的研究
董焕敏,、徐丙洋认为,从理论上来讲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种是“淡漠封闭型”;这种类型的社区居民完全生活在自已独立的世界里,社区的任何事情都与之无关,社区内的居民背景、习惯、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邻里之间处于一种“陌生”状态。第二种是“和平共处型”;这种类型的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相敬如宾”,出门遇到仅限于寒暄几句以表礼貌,极度缺乏心灵深处的真正交流。第三种是“烽烟战火型”;这种类型这种邻甲关系往往存在于居民素质不高、缺少宽容与理解的社区,邻里关系非常紧张,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产生矛盾,生活不得安宁。第四种是“睦邻友好型”;这种类型邻里关系非常融洽,邻居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生活舒适自在。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同质性高的社区内,居民因趣缘凝聚在一起,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爱好兴趣等大致相同,邻里之间互助互爱,相互交往没有障碍。学者李国庆在《社区类型与邻里关系特质》中提到的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个体独立意识愈来愈强,邻里交往机会减少的街道社区邻里关系;第二种是地域关系与业缘关系重合的单位社区邻里关系,邻里间同质性高;第三种是在现在较为常见的商品房社区,是一种匿名的、个性化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日常交往不多,邻里之间根据不同兴趣在不同领域参与活动。
不少学者对于我国的现代社区邻里关系的成因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齐美尔在《大城市与精神生活》一文认为:大城市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城市中,大规模人口流动、社会分工、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心理冲击、金钱理性深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城市人际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社区作为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传统社区邻里在理性主义、金钱经济的冲击下趋于解离,社区共同体消失,这就是“社会消失论”的观点。
关于当前中国都市居民邻里关系的变化,《邻里之间——当今邻里关系调查》(1997)表明:邻居间交往频率偏低,交往程度低;缺乏彼此感情交流,相互了解程度低;市民对邻居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严重缺乏了解。黄荣贵、桂勇(2006)提出随着城市化程度和流动人口性的提高,邻里互动水平日益下降;同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还提出,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不同的邻居就会使邻里关系有不一样的特征。像是公有住宅,它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串门串户的互动也是相对的较多,居民也因与居委会大多熟识的原因联系较为密切。而我们现在的商品房,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生疏,串门串户的互动越来越少,邻里关系趋于冷漠。黄少华(2016)指出城市化、市场化、网络化进程的“三化”叠加,引发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逐渐变得松散、平淡和疏远,呈现出陌生化、去道德化、多元化、网络化的特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