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实践中的父亲参与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
摘要:在双薪家庭成主流、讲求两性平权的现代社会,男性参与家庭工作已是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也指出父亲分担家务可以增进夫妻关系及提高婚姻满意度(罗静婷,2001),对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父亲参与是重要且被期望的hellip;hellip;
关键词:父亲参与; 父职实践; 刻板印象;选择性父职角色
- 研究背景
现今社会已婚女性投入职场工作,已是普遍的现象,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工作赚钱、女性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的家庭型态,已逐渐为双薪家庭所取代,加上近年來的经济不景气、物价高涨,女性进入职场,分担家计压力的人数更是日渐增多。在夫妻双方都有工作的情况下,女性在家中仍被期待扮演主要的育儿和操持家务的角色,必须承担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男性对家庭角色的投入,并没有对应于双薪家庭的变迁与需求,也因此容易造成家庭间的冲突。为了在双薪家庭中取得两性的均衡,减轻对女性所造成的紧张、压力,就不能忽略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因此男性分担家务与参与育儿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在双薪家庭成主流、讲求两性平权的现代社会,男性参与家庭工作已是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也指出父亲分担家务可以增进夫妻关系及提高婚姻满意度(罗静婷,2001),对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父亲参与是重要且被期望的(Lamb, 1986)。
称职的父亲对于儿童发展、成人本身的发展(王丽容,1994)、家庭关系的和谐都有正面的影响。Lamb(1986)发现父亲如果能积极投入亲职,会增加对子女的影响力,儿童会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较少的性别刻板印象、表现较多的同理心。而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对子女的社会适应有帮助(王佩玲,1993),因此父职的参与对于子女发展是有正向助益的。Hawkins 和 Christiansen(引自李正杰,2000)研究发现父亲角色可使男性学习到许多新经验,且称职的父亲符合社会期望,可以减少因逃避父职而产生的角色冲突;缩小和母职的差距,使得婚姻的冲突减少,增进婚姻关係。父职投入能减轻母职的责任,母亲因压力的减少使得夫妻关系改善,整个家庭气氛更融洽,而夫妻关系也会影响对子女的态度。父职表现不只影响父母婚姻关系,更是决定亲子互动品质的关键因素(黄慧森,2001)。可见父职实践能对家庭带来许多正向的影响,因此父职的参与是有其必要性的。
- 文献综述
- 有关父职参与的国内外研究
- 有关父职实践内涵与变迁的国内外研究
传统观念认为母亲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母亲负责大部分的管教,父亲则被期望扮演家庭经济支持者的角色,与子女关系较疏远(王舒芸、余汉仪,1997;黄迺毓,1991)。Lamb(1986)则认为过去父亲还担任子女性别角色的模范以及管教子女的角色。
传统农业社会,受父权观念影响,父亲是经济提供者兼教养者角色;工业革命后,维持家计成为善尽父职的指标,教养责任落在母亲身上,亲职渐渐等同于母职,父亲却成了旁观者;后工业时代双薪家庭越来越多,相对于同样外出工作的母亲,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就显得不足,而面临竞争的职场,父亲投入工作的时间长,容易成为家庭的边缘人,因此现代男人重新思考身为父亲的角色,分担亲职,成为真正的教养者、情感关怀者(江怡文,2007)。而台湾 1950 年代传统父亲扮演的是赚钱养家的角色,极少亲密情感的表露;1990 年起,大量女性加入就业市场,开始要求男性善尽“父职”(李沛青,2005)。徐绮穗(2000)的研究指出随著社会的变迁,父职经历了主要担负家计者、追求自主者和养育者三阶段。
而每个社会,甚至每个人其实都各自建构属于自己的父职文化(LaRossa, 1988)。Levine 和 Pitt(1995)则提出「负责任的父职」(responsible fathering),是指父亲对子女有责任感,能够在情绪与经济准备好时,才养育小孩,能尽法律所赋予的父亲职责,在妻子怀孕后,就分担孩子情绪、生理的照顾工作,并共同支持孩子的经济需要。郭佳华(2000)则认为父职角色的内涵有:(1)经营良好夫妻关系,滋养孩子成长;(2)分担亲职角色,包括经济、生理、心理、社会的照顾;(3)经营亲子关系,做有效的沟通,给予必要的教养;(4)做新男人(兼具男性与女性特质),提供学习的性别角色模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