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游神活动与当地民众性别认同研究
摘要:在中外文献中,关于游神活动的文献似乎只有中国才有的,而关于性别认同的文献国内外都已经发表过不少。大部分文献都是将他们作为两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而很少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研究。
关键词:民俗; 游神; 性别认同; 生理性别
一、文献综述
关于游神和性别认同都已经出现过不少的文章、报道和论文,但是都是将他们作为两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而很少将两者结合研究。而经过我的观察发现游神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女性,例如在游神开始之前,村里各个家族会在自己祖厅摆好贡品,亮起红灯笼,点起贡香,迎接游神队伍的到来,这些工作都是由妇女准备。并且到时游神队伍经过的地方也是由妇女来“接香”,所谓“接香”,就是在每个神像以及五显大帝前有人捧着香炉,供人们上香,以及用放鞭炮放烟花的方式来迎接。同时一般而言游神活动的“带头人”都是男性,并有硬性规定扮神、抬神者只能由男性担当。从中不难看出游神活动对于当地民众性别认同的影响。
(一)有关游神的现有研究
对于游神相关文献,其实国内已经有许多。最大多数的学者将游神作为一门民俗活动,从其起源、内容以及程序来记录、介绍游神活动。例如,有学者以广西博白县大坝镇元宵节游神为例,介绍了游神主要的迎神、唱戏、请神、生侗、游神、送神灯六个环节(阙春媛,2010年);有学者以宁化延祥元宵游神灯会活动为例,详细记录了游神活动的起因、概况(邱荣生,2012年)。
还有一部分学者发现游神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游神活动具有“祈祥纳福,和睦乡邻,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弘扬民俗传统文化;促进区域体育发展”的现代意义(陈福刁,2011年);游神活动对于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促进地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连远斌,2014年);并且,“引导和发展诸如游神活动的相关民俗信仰活动对拓展村庄公共空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杨妍,郭明,2017年)
也有一些学者则是对游神活动的未来、发展以及传承建议进行探讨。他们建议将游神活动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王丁玲,梁升希,2014年);还比如一些学者根据潮汕地区为例,研究“游神文化的由来、现状,新山游神的特点及其对原乡游神发展的借鉴和启示,进而对海外华人文化和侨乡文化之间的传承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探讨”(胡修雷,黄晓坚,2012年)。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