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艾滋病歧视现状调查及社会工作介入初探文献综述

 2022-08-01 21:22:24

文献综述

城市居民艾滋病歧视现状调查及社会工作介入初探

前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信息等多领域发展迅速,国人对于“艾滋病”已不再陌生。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1月起,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大众对于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也得以增加,但也仍然存在许多歧视的现状。如何让艾滋病人融入城市社区,如何让社区居民尊重对待艾滋病人已然成为城市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艾滋病歧视现状研究以及社会工作方法与艾滋病歧视相关研究文献为化解普通居民与艾滋病人矛盾,推动歧视消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研究概况

  1. 关于艾滋病知识教育与艾滋病人污名化相关研究

自从艾滋病进入我们的视野,我国政府对于此问题高度重视。通过下发重要文件等形式号召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相关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提高社会居民的警惕性。虽然我国在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健康教育课,艾滋病预防知识也已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了健康教育的教材之中。但由于传统文化对性健康教育的束缚,我国青少年了解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的状况仍然非常严峻。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南京地区高中生进行的性调查表明,3.9%的人群不知道艾滋病。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低,加之构成复杂且难以管理,做好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1]

1963年,Goffman首次将污名概念引入到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将其定义为个体的“一种非常不光彩的具有耻辱性质的特征”[2],并认为这种特征既有先赋性,也有后天性,会降低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导致社会对他们产生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艾滋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由于其高致死率、多途径传播、目前不可治愈等特点,容易引发一定的社会歧视,从而成为一种污名化的现象。不仅艾滋病人本人遭受着污名化的影响,艾滋病家庭成员也由此受到影响。[3]因为污名化的影响,对艾滋病人的正常生活往往造成诸多不便。

二、关于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原因的探究

艾滋歧视不但会对个人的心理造成压力,产生自尊降低、自我指责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且严重阻碍了艾滋病的有效预防。[4]学者贺莉萍、黄晓、李军针对大学生的艾滋病歧视现状以及其可能影响因素在郴州市展开了相关调查,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870名大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相关问卷调查,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