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和意义:
- 选题背景:
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类,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一个重要工具。DRGs将复杂随机的医疗支付过程标准化,同时科学测定每组疾病的付费标准,以此作为医保及患者与医疗机构打包结算基准的付费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医院绩效等方面效果显著,己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广泛应用。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2017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适合国医疗服务体系和医保管理能力的DRGs付费标准;2019年初,国家医保局委托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分别就“医保病案清单”、“疾病诊断编码”、“手术操作分类代码”等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化内容展开研究,
DRGs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500-600 个诊断相关组,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DRGs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DRGs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有助于激励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迫使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诱导性医疗费用支付,有利于费用控制。医疗保险支付方不再依据患者住院服务项目实际花费付账,促使医院降低医疗成本,达到合理控费。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发现了其进一步的优点:有效的降低了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难度和费用;有利于宏观预测和控制医疗费用;为医疗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相互比较的分类方法。
DRGs 用于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医疗保险的给付方不是按照病人在院的实际花费(即按服务项目)付账,而是按照病人疾病种类、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等条件所分入的疾病相关分组付账。依病情的不同、病人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DRG 编码相对应。
- 意义:
作为加强医院管理、提升医疗质量的管理方式和手段,DRGs的成效不断显现:
1、对医保部门来讲,实施DRGs最大的好处就是医保资金的安全使用,在实现医保控费的同时,通过明确每个病组的支付标准和医疗质量,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
2、对医疗机构来讲,面对新的支付方式,则可以采用更加科学的临床路径,规范医疗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使医疗资源最大化。
3、对于患者来说,在接受合理高效的治疗的同时,个人自费的费用也得到有效控制。
从实践探索来看,DRGs不管是对医保、医疗机构还是患者,都是一个利好,是个“三赢”的局面。
DRGs与单病种付费组合方案异同:(相同点)两者的付费标准都预先制定,并且都以疾病诊断以及ICD编码为基础。(不同点)DRGs组仅有几百个,可以覆盖所有病种;而病种数有近万个,单病种付费只能选择少数病种;另外,DRGs比单病种付费的组合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国外方面,韩国2002年就针对七个疾病组引入了自愿诊断相关团体(DRG)支付系统,并且从2013年开始,所有医院都必须参加DRG。蔡在财等(2019)在其论文《韩国强制性DRG支付系统的影响:对全国性医院多年索赔数据的分析》[1]中对DRG或按服务付费(FFS)支付系统管理的自愿参与医院(VPH)与强制参与医院(MPH)之间的患者护理进行了比较。 通过使用差异估计方法使用了广义估计方程,论文分析了强制性引入DRG支付系统对患者护理结果的影响。结果表示韩国的DRG支付政策降低了LOS和重新接纳率。这些发现支持在韩国继续实施和扩大针对其他疾病的DRG支付系统,因为它有可能抑制FFS鼓励的不必要资源使用。如果韩国政府打算将DRG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其他并发症率更高的疾病,则决策者需要监视由固定定价导致的医疗质量下降的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