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舆论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的教育机制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统筹起来,把领导格局、工作格局、反馈格局统筹起来,共同推动形成高校“大思政”体系。而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传播方式的“蜕变”冲破了传统舆论范畴与应对机制,社会舆论场角色出现使转型分化并呈现多元演进轨迹,立足于多元舆论场的信息传播特点和舆论形成机制,研究高校思政工作现状,分析当前“大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寻找其中的原因,阐明多元舆论场对“大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探求“大思政”工作在当前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创新途径,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舆论场; 大思政; 创新路径
一、“大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 “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要深刻理解“大思政”格局的丰富内涵,积极完善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工作体系。就高校而言,“大思政”主要指运用社会、高校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统筹起来,把领导格局、工作格局、反馈格局统筹起来,共同推动形成高校“大思政”体系。
二、舆论场的内涵及意义
在我国,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刘建明提出。他指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无数个人要求,只有在一定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面的交错、协调、组合,才能形成一致意见,舆论便成为这种场的产物”。同时他认为舆论场的形成主要受人员密度与交往频率、社会环境的开放度以及环境的渲染物象等因素影响。随着舆论传播模式的变化、信息载体的更替、自媒体的兴起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舆论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把握多元舆论场的信息传播特点和舆论机制形成过程,对于新时代进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善于把握多元舆论场的特点并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合力中重要的一环。
三、高校思政工作研究现状
1、多元舆论场视域下“大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