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文献综述
摘要:以传统家训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近年来现有研究文献的成果回顾。从传统家训的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引据文献,深入探究多方学者对于传统家训的相关研究,运用横向观点比较的方法逐一展开阐述,引发对传统家训在历史中的演变的思考;再结合李光地家训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外国对于家庭教育、道德教育的调查分析,旨在熟悉现有研究的进展与困境,启发后续的研究新方向。
关键词:传统家训; 李光地家训;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区域文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目前学界对我国的传统家训进行了很多研宄,以“传统家训”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进行文献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共有419篇,相关硕博论文有93篇;以“传统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有14篇,硕博论文有7篇;以“李光地家训”为主题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有2篇。从目前搜集的文献来看,对传统家训发展、内涵的研究较多,对传统家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较少,对李光地研宄较少。以下将从两部分对国内研宄现状进行梳理。
1、传统家训研究
其一,传统家训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研究。家训”最初称“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记载了孔子当面训子孔鲤。“庭训”、“鲤对”等成为追溯传统家训起源的有力记载,形式上家训通过书信、家书、遗训和箴言等世代传承,后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来呈现,逐渐形成家庭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周公家训》、《颜氏家训》、《陆游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可考记载提供了丰富的家训研究资料。追溯传统家训的起源,学界大致认为是先秦周朝,其根因在于“家天下”的开创、宗法制度的确立,在中国古代长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关系中,这种血缘关系根深蒂固、愈发茂盛。胡申生在《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一文中,认为周公诫子伯禽“握发吐哺”是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的记载。在《中国家训史》这一著作中,陈延斌、徐少锦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进行了历史考察并界定,以通史的形式概括了家训发展的清晰脉络:产生于先秦、定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由盛转衰。这也是目前学界对于传统家训发展历程较为认可的说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