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知”“愚”之辩及其现代价值的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儒学复兴热潮的涌现,学术界对儒学“知”“愚”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本文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问题作一梳理。
关键词:先秦儒家;知;愚;
本课题的题目是《先秦儒家“知”“愚”之辨》。研究本课题是为了全面、客观地辨析先秦儒家的“知”“愚”思想,丰富人们对先秦儒家“知”“愚”思想的认识,以期为其他学者研究先秦儒家思想提供借鉴。因此本文的写作主要是探讨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先秦儒家“知”“愚”思想的研究状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因此我国对于儒家“知”“愚”思想的研究非常丰富。
关于“知”的含义,大多数学者认为“知”与“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联系和区别,有统一和对立。譬如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的孟凯在《知与智统一维度下的儒家智德思想研究》一文中提出:“在很多时候,lsquo;知rsquo;被视为lsquo;智rsquo;的同义词;同时,lsquo;知rsquo;又具有知识、认知的含义,与“智”并不完全相同。在后一种意义上,儒家认为“知”可以通向lsquo;智rsquo;。”辅仁大学哲学系的潘小慧采取对先秦儒学经典书籍中“知”与“智”的含义分析的方式,得出:有时“知”与“智”的含义相通,可意为“智慧”、“聪明”、“智能”等,但是在其作为最普通的意义时,“知”指的是“认识”、“认知”或“知道”,她进一步提出“lsquo;知rsquo;可初步区分其种类有lsquo;闻见之知rsquo;与lsquo;德性之知rsquo;两种。”这说明“知”和“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知”所涵盖的范围比“智”要广泛的多。“知”可以通假为“智”,如“智慧”、“使人明智”,同时又包含“认识”、“认知”以及“求知”等多方面的含义。
在学者的研究中,“愚”的含义远没有“知”丰富。关于“愚”的含义,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愚”指的是“愚弄”、“愚民”、“愚昧”等,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在研究儒家中的“愚”时,学者们通常将其解释为“愚民”进行研究。如张力的《论孔子之愚民思想》、王阳的《老子、孔子的愚民思想特点》、刘海霞与石磊的《王夫之lt;读通鉴论gt;所见儒家“愚民”思想探析》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