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工作对大学生思想品格
养成的影响研究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学生社团是一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众性组织,对高校社团的研究在国内国外都有一定的研究,高校社团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多方面不同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也通过文献将社团工作对品格的影响呈现出来,有好的方面也有制约的因素和不良的影响,大学生社团需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对自身进行改造、发展、完善,成为愈发成熟的社团。
关键词:大学社团工作;思想品格;影响研究;国内外研究;问题及展望
一、文献综述
对大学生社团对品格方面的影响研究,我们就需要首先对“学生社团”的概念、内涵进行相应的了解,当然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都没有大的差异,《辞海》[1]中对“学生社团”的解释是:中国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形式多样,有学术研究会及诗画社、棋艺社、摄影社、美工社、合唱团、剧团、球队等。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多数由共青团和学生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在共青团中央以及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中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大学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所以由此可知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在自愿的情况下,自由的组合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学生在这种社团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能力或素质方面的提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中,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参与之中,活跃了气氛。
国内研究综述
当前,高校社团在思想品格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强,国家已经各地对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各高校对社团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重视。党中央对大学生社团的关注度很高,因此学术界对国内关于高校社团所具有的对思想品格形成的意义的研究就有许多,如学者龚少博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研究》(2009)[3]中就提及了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导向功能、素质拓展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完善调节功能、内化自律功能,对组织和引导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品格形成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学者喻晓在《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功能研究》(2009)[4]中说到社团工作有利于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改变中学时代的单一性思维,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巩固与创新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文中提及了社团工作的隐形功能,可以让学生努力追求塑造自己现代性人格,第二个隐形功能方面就是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拓展;学者马俊在其论文《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2017)[5]中将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列为“三观”导向以及“三自”导向功能,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三自”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者在数据以及文献的支持下得出高校社团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高度认同感的社团文化,从而对整个社团成员以及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的道德修养、品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学者滕佩容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2010)[6]中提到高校社团具有协助高校进行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第二课堂教育的功能,在培养、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到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许多的文献都将高校社团工作对道德、品德形成的意义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认为高校社团能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作用;在高校社团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辩证关系方面的研究有关学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有机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团的发展,其次社团对健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认为社团是思想品格完善的新途径;在制约高校社团发挥其对思想品格的积极意义方面学者马俊的《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途径研究》(2017)中提到是由社团成员、社团本身、高校管理以及社会因素多方面产生的制约。经过学者对大学生社团的多方面的研究,大学生社团想要更发挥其思想品格的影响作用就需要从高校社团的各个方面入手,才能够使得高校社团的思想品格作用得到整体的发展,从内部、外部多方面入手,大学生社团在创立之后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发展,制度的创新,活动的拓展,人员的培养等等都需要在社团创立之后继续努力,而不是置若罔闻,一步一步的将社团文化、社团氛围建立起来。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