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本文献综述将分为三部分进行阐述。首先描述亚文化的研究历史;第二部分是网络亚文化的学术定义与相关研究;第三部分是网络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合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亚文化; 话语权; 大学生群体
一、文献综述
(一)亚文化研究
国际上对于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40年代,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尤其是青年团体犯罪的案件不断涌现。芝加哥学派率先看到了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并开始了对亚文化的深入探究。在他们看来,是否成为亚文化群体中的一员是由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因此那些处于弱势或从属地位的人更有可能与亚文化有关联,青少年显然是其中的一员。
芝加哥学派在研究青年亚文化时注重对其异常行为、犯罪问题的研究。阿尔伯特.科恩的《越轨男孩:团伙文化》一书是代表之作,该书通过对 20 世纪 50 年代男性帮派的调查分析了亚文化的起源,指出青少年越轨亚文化的产生是为了解决青少年面对资产阶级关于工作、成功和金钱的价值观时产生的“地位挫折”,其解决办法是拒绝和反抗,包括越轨和犯罪。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早期,伯明翰学派兴起,它继承并丰富发展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开拓出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伯明翰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是提出了阶级亚文化理论,他们将亚文化定义为对主流文化的抵制。主张从阶级的角度来阐释青年亚文化。他们沿着菲尔.科恩的思路对嬉皮士、摩登族、无赖青年、哥们等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认为青年亚文化主要用来创造和表达不同于父辈及其文化的自主性和差异性的需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