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以嘉兴市D、W、Y校为例
摘要:自习近平提出“红船精神”之后,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资料日趋丰富。“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但现有的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资料却也存在一定的空白:从研究范围来看,“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主要集中于党建领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党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为主,鲜少提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学生;从研究内容上看,多理论少实践,研究成果比较宏大宽泛,缺乏一条可以直接用于实践的路径设计;从研究方法上看,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的采用较少,因此这一主题的数据库还不够丰富。本课题以期在这三个方面加以补充和改进。
关键词: 红船精神; 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献综述
2005年,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1]的文章,其中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精神内涵阐释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自此,“红船精神”一次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但早期关于“红船精神”的文献,或是将其作为革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将其看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精神工具,仅仅是在浅层次上对红船精神加以论述;十八大以后,我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挖掘了许多红色精神,加上习近平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红船精神”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红船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始从其产生的历史地位、内在逻辑、深刻内涵以及当代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红船精神”逐渐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词一同出现;而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央更加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红船精神”再添“热度”,与此前相比,十九大之后,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更为深刻,同时也开始在实践上予以探索。即如何弘扬、如何利用“红船精神”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问题。而想要弘扬与传承“红船精神”,那么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必然的。
我国现有的文献中,在“红船精神”的内涵、意义解读方面成果丰硕,这为阐述“红船精神”是什么、“红船精神”有何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除此之外,诸如“地方文化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主题研究,也为本课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同时,现有的关于“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资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从研究领域和对象来看,“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最初“红船精神”主要为党建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重视和吸纳,还未涉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当说,“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从“党组织”延伸到“校园”,从“党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扩展到“在校学生”。而近几年,随着“红船精神”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始重视这一主题,并尝试将其融入自身的工作内容之中,但不难发现,目前“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探讨主要停留在高校层面,学者们更乐于探讨“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运作、以及它们对大学生的意义和影响,正如胡、高所观察到的那样:“目前lsquo;红船精神rsquo;的传承与实践在高校大学生中接受度很高。传承主体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主体为广大师生的传承方式,在弘扬“红船精神”方面取得显著效果。”[2]尽管它已然表现出一种“向下渗透”的趋势,逐渐蔓延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来说“红船精神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是较为贫瘠的。
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对于“红船精神”在内涵解读、价值阐述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于实践探索。当然,在现有的相关文献中,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弘扬和传承“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但在这部分文献中,一部分是较为宏大的、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行动方案,例如邹建良提出的创新教育模式的五条建议:一要结合人本化和本土化特点,精心策划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二要利用党的诞生地南湖红船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紧紧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三要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每周四下午的政教课和业余党校的党课特色课堂,开展“学理论,学党章,弘扬lsquo;红船精神rsquo;,增添党旗光辉” 系列讲座、各类竞赛和“三下乡”志愿者活动,使之成为“理论武装的课堂,党性锻炼的熔炉,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四要利用《嘉职院大讲堂》、《嘉职院论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书会特色平台,开展“学理论、搞调研、做课题等活动,传承红船文化;五要充分利用“启航网”和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站,开辟“红船精神、红色经典和主题实践”等特色栏目,打造成为党建工作的宣传平台,学生党员网上自主学习的点播平台,弘扬红色文化的服务平台。[3]又如高敏霞、胡笳丽总结回顾的“红船精神”传承与实践的四条路径:将“红船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将“红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红船精神”的社会传播机制、将“红船精神”融入地方党建教育。[4]再如艾兵有、谭劲松提出的“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设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第一课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第三课堂。[5]不难发现,这些路径设计都太过宽泛,没有聚焦到一个特定的群体,缺乏针对性,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有较大的距离,比如上述学者皆提到要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但是具体如何融入、融入中遇到的困境有哪些、学生和教师的接受度如何、实施效果怎样却缺乏论证,因此,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建议与意见就会被束之高阁。另一部分文献,虽然聚焦学校与学生,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却主要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例如李海凤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概括为如下四点:一是深入挖掘,将“红船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加强宣传,着力营造“红船精神”校园文化氛围;三是面向网络,在虚拟生活空间中放飞“红船精神”;四是服务群众,在志愿服务中自觉践行“红船精神”。[6]又如,陈松友、王楠设计的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融入红船精神、在校园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船精神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社会创新创业实践中践行红船精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加入红船精神的元素、在大学生的社会志愿服务中融入红船精神文化密码。然而高校与中学终归有所不同,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经验迁移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再者,从研究方法上看,大部分学者没有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而仅仅是从理论上、逻辑上予以分析并给出建议。尽管在一些学位论文中,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方法会稍显丰富,比如黎日明[7]、吕丹[8]都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分析、跨学科研究这三种方法来探讨“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但其调查对象依然是大学生,并且现有的样本数量还不够庞大,欠缺多样性和代表性,加上他们没有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缺乏对学校长期的、深入的观察,难以彻底掌握具体情况。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