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对中学德育的效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5 11:07:24

研学旅行对中学德育的效用研究

摘要:2013年至今,我国对于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对国内而言,这是一个新兴的学术热点,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开展的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对“研学旅行的德育效用”的研究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通过探究研学旅行德育渗透的现状、原因和改进措施,可以为中学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一方面,学者们研究研学旅行的德育价值;另一方面,学者们研究研学旅行的德育实践。还存在着研学旅行的“消极德育作用”与“积极德育作用”的争论。

关键词:研学旅行; 中学德育; 中学生

一、文献综述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013年至今,研学旅行在中国教育领域经历了一场从几乎无人问津到逐渐成为关注热点的转变。2013年之前,我国许多地方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开展,而在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正式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设想。

而后三年,研学旅行的政策导向进入演变期。2014年4月,研学旅行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工作要点。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首次明确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范畴”。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强调将研学旅行培育成旅游发展创新的增长点。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质》正式发布并强调:突破本位与应试教育的藩篱窠臼,引领学生培育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发改委、公安厅、交通运输厅、文化厅、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推进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意见》把“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作为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提出了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基本原则;最后还明确了五项主要任务:1.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3.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4.健全经费筹措机制;5.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意见》发布后至今,是中国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期。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支持校外教育事业发展项目,推进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建设;北京市教委会发布《关于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入中考成绩有关事项的通知》;2018年7月,浙江省10部门联合发布《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其中对研学年级和事件作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10月,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的基础上,教育部确定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自2020年起执行,这标志着研学旅行由粗放到专业的发展路径;就在2020年6月下旬,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提出:我国将开展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活动。我国的研学旅行事业日新月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