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偶像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文献综述

 2022-08-15 11:30:29

基于偶像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日益盛行,“偶像文化”在高校校园中广泛传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强有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偶像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化追求、价值取向、人生理想等,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二重性,既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阻碍作用。本文意在探讨偶像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性,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情况,探究应对偶像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重性的有效对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与创新性,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偶像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最早掀起流行文化的浪潮,因此西方学者对于流行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如今已收获许多学术成果。西方学术界主要分为两大研究阵营,即批判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立场与平民主义的立场。其中,阿诺德、利维斯、法兰克福学派等是前一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一阵营主要包括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布迪厄等。王俊认为,批判主义主要是从精英文化的角度,用文化二元论将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二者对立起来,且仅从消极意义上阐述流行文化的功能,将其视作程式化、具有欺骗性、消费性的文化[1]。这一阵营认为文化本身应当具有高雅的趣味,他们崇尚精英文化,而对大众文化采取蔑视态度,认为大众文化是色情的、消费性的、廉价的低俗文化,它的产生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低级趣味与原始欲望,在无形之中对人们的欲望进行操控,带给人们虚幻的快感与满足感。

从平民主义的立场上看,王俊认为,这一阵营摒弃以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研究流行文化,而是站在大众的角度上否认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二者的差异性,阐述了大众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1]。社会大众以自己的取向来消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伴随着自主的意志将大众文化与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建立起桥梁,从而推动公共领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政治领域中的极权主义倾向。西方前现代社会领域中,传统知识分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化始终被权威控制主导,知识分子是这个世界真理的创造者,而平民主义立场的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中打破了这些原则,瓦解了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知识分子不再是权威文化的唯一代表,这意味着个人获得了解放,人类社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当前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主要接受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教育,但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接触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使得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收数字信息,无论是校园当中的广播,是书店的畅销书籍,还是电子设备上的社交软件、游戏软件、音视频软件等,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向大学生涌来,直接诱发大学生对偶像文化的崇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大浪潮,强大的信息化潮流也跟着一同往前汹涌奔腾,互联网开始普及,并依靠着强大的影响力推动着流行文化的传播。偶像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典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经愈发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英国社会学家D·斯萃纳梯表示,偶像文化的研究成为大学教育中的愈发重要,在人文社科领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偶像文化的社会学研究一般与亚文化、青年文化、意识形态、闲暇和大众状态的研究相重叠,内容包括各种文化的差异、功能与意义,也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以及社会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互动关系等[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