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亲和力探究——以新疆s村为例
摘要: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参与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成为近年来构建扶贫长效机制,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基本实现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扶贫驻村队在职能发挥,角色认同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亲和力,充分发挥其职责和功能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精准扶贫; 少数民族地区; 驻村队;亲和力
一、文献综述
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我国大多数学者将扶贫历程作为基础,认为理解“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因此一些学者从“精准”一词出发来解释对精准扶贫内涵的理解,还有一些学者从精准扶贫具体内容出发来对其内容进行阐述。庄天慧认为精准扶贫是改过去“粗放漫灌”为“精准滴灌”,是在具体地点、具体时间段内消灭具体贫困人口,以国家、企业、干部、贫困个体协同参与为基础,以整合扶贫资源、供需匹配为保障,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模式。陈璐,朱明儒,龚略以大数据为背景认为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大数据支撑的扶贫工作的“精准度”。葛志军,邢成举从精准识别,帮扶,管理,考核四方面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涵。雷明认为,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五个基本点。
在精准帮扶问题与原因的研究方面,李国志和朱晓尝认为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扶贫工作还存在些许问题,如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员彻落实精准识别机制,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基层存在害群之马,破坏精准扶贫、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等。熊莉萍、黄超以大王镇的扶贫实践问题指出目前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扶贫效率低下,资金短缺且渠道单一,驻村干部考核困难、扶贫机构资源配置缺乏协助、扶贫配套政策不完善、村民和村干部对扶贫的参与度与配合度较低等困境。陆洁,张霓从资金的角度出发,认为国扶贫资金存在骗取套取、闲置浪费以及用于其他支出等问题,贫困人口并未充分享受扶贫资金带来的惠民政策。面对全面脱贫的艰巨任务,深入扶贫开发工作,监管扶贫资金的规范、有效利用以提高扶贫和脱贫效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关于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农旅,互联网,人才等方面进行研究。王军、吴海燕提出互联网 模式能够促进精准扶贫金融、旅游、创业、管理等模式的创新。赵秀兰认为互联网 有助于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提升精准扶贫的服务水平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华永生提出教育事业发展是消除贫困有效措施,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工作重点是教育。在互联网新时代技术支持下,将教育工作进行推动发展,让贫困地区人们更加有效和快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发展具有着根本作用,让人们不但懂得科学,还懂得经营,激发贫困地区人们的致富能力,促进自我扶贫。段烨提出扶贫先扶人,精准扶贫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
在精准扶贫实践效果评价的研究方面,陈爱雪、刘艳对我国精准扶贫实施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着手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着精准扶贫的目标效果。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如李鹊慧手恩施市龙风镇的个案研究,认为精准扶是对不同贫园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
干部驻村帮扶作为治理方式创新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干部驻村帮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扶贫模式。如雷文艳等指出这种帮扶是新“双轨制”的治贫模式,井具体解释为:代表国家权力的驻村干部与代表基层组织的村委会共同行使贫困治理权力,就形成了国家与基层权力共同运行的格局。也有学者如王晓毅认为由于驻村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工作职责等类似派驻的专家,因此干部驻村帮扶是参与式的贫困治理模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