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思想扶贫研究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攻坚脱贫战的背景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自精准扶贫以来思想扶贫方面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多方面、多维度开展了研究,并就农民思想扶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扶贫的内涵、农民思想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为了今后思想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奠定基础。
关键词:精准扶贫; 思想扶贫; 农民; 内涵; 困境; 对策
一、文献综述
在我国,思想扶贫问题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发展越来越被学术界重视,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改变了粗放的扶贫方式,能够综合运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切实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找到广大贫困户贫困的根源,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识别、帮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贫困群众脱贫。思想贫困是阻碍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坚决打好攻坚脱贫战的背景下,思想扶贫正当其时。在此背景下,针对农民现实的思想困境研究,就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扶贫,而思想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使贫困主体主观意识改变为“我要脱贫”。而扶贫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就农民的思想扶贫学术界主要从内涵、困境、对策等多角度、多方向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关于思想扶贫内涵研究
对思想扶贫进行研究,首先要理清思想扶贫的内涵,对于这一基本问题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述与理解;张武庆[1]认为思想扶贫主要是指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使贫困地区人民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换脑筋,树立治穷致富、艰苦创业的志气,又称为“扶志”。它包括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同样认为思想扶贫亦可称为“扶志”的魏婧,陈沛然,[2]指思想扶贫是借助教育、培训、宣传、引导等手段,促使部分贫困群众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使之形成坚定的脱贫意愿,进而将这一意愿转化为明确的思想指导与具体实践。杨晓培[3]认为思想扶贫不仅强调物质帮扶,更强调对精神问题、思想问题的解决,即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张艳青、郑娟[4]则从责任伦理对思想扶贫进行探讨,认为思想扶贫就是针对贫困的思想诱因进行对症下药,从对主体责任意识的强调、文化环境的建设、教育的重视等方面扫除贫困主体的思想障碍。冀建峰[5]同样重视思想扶贫的主体自发,认为思想扶贫就是从农民启蒙的角度,祛除“贫困文化”对贫困农民的制约和束缚,改变贫困农民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培育贫困农民积极脱贫的主体性意识,从而帮助贫困农民而不是代替他们脱贫。思想扶贫的核心是解放思想,思想扶贫本质上是一次农民启蒙,思想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源性措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