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城乡中学生成长的影响差异以及对策研究——以温州十四中和丽水大源中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29 11:07:19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以及目前我国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目前城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城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表现以及对中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为了了解城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并寻求最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城乡视角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并在西方国家不断发展、并且加以完善以及实施。在西方的中学生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对我国目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方式、教育体系。但是在一些较发达城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已经发挥不容小视的作用。反观农村地区,虽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较小但是在无意识中来源于学校、家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对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及特征的现有研究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实践中一些教育学家意识到学校的规则制度、学习氛围、校风学风等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专家们认为除了传统规范化的课程,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无形的课程,并把其与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课程相区别,把其寓为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从而拉开了隐性课程研究的序幕。有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环境里“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或社会学习所掌握的正规课程未包括或与正规课程不同或相反的知识、规范、价值或态度”。有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的lsquo;生活世界rsquo;中,在与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lsquo;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识学习rsquo;。有的学者认为,lsquo;隐性课程即环境信息。这种环境信息,融合与学校的整体文化,通过社会、学校、教师甚至学生自己的各种非正式期望,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环境所负载的信息渗透而达到在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lsquo;文化心理层rsquo;某些方面的改变”。虽然目前关于隐性思想课程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表述,但在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隐性思教育就是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教育内容、教育目的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