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互联网社交活动产生后衍生出的一种公众网络行为。网络舆情相对于传统舆情而言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效应大、获取速度快、数据追踪难等一系列特点。网络舆情具有6 大要素: 网络、事件、网民、情绪、传播互动、影响力。
张玉亮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划分为政府、涉事主体、媒体和第三方网民等四个部分,认为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是一种政府与涉事主体博弈的过程,第三方网民作为一个变化体参与其中,形成了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1、政府回应模式的研究
政府回应“意味着政府对公众对于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公众要求作出的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内容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沈阳将政府回应模式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发生其他网络事件,公众注意力转移,事件流量萎缩,趋于结束,靠时间消磨。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躲和藏,危害是形成舆论断尾,公众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负面刻板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将很大程度上带来现实负面效应。第二种是硬着陆,进行舆论阻击,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删和瞒,危害是损失公信力,造成人心隔阂和冷淡。第三种是从社会大局出发,从公众利益出发,维护法律权威、社会公信力和道德底线,降低舆论势能,从舆论闭环角度,真正解决问题。
刘成波在其文章中也提出了三种模式:第一,部分政府部门深受传统硬性管理模式的影响,总是试图“ 管住”舆情,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一味地采取强制性手段予以“封、堵、删”,企图隐瞒事情真相,瞒天过海。第二,部分政府部门往往怕事情真相公开,引起公众恐慌,影响政府形象,或者是担心影响到自己的政绩考核,对一些事情的应对一拖再拖,以此来达到平息事态的目的。第三,部分政府“ 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发布信息、回应问题时,言辞官腔十足,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温淑春探讨了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二者的关系,在她看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作用具有正负两面性。 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善于开展舆论宣传和自我“包装”的政府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拥有感召力和向心力。此外,网络舆情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治理环境,便于政府积极主动开展危机管理。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如若处理失当,必将对政府形象和政府管理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唐雪梅等提出的组织网络舆情回应方式,是舆情爆发后组织通过与外部沟通减小危机影响,挽回组织形象的策略。 当网络舆情爆发以后,组织应该首先从媒体报道和大众评价中分析社会大众对事件性质如何归因,判断组织的责任大小,并依据责任性质选择回应时机和策略,若责任大宜采用顺从程度高的修正、道歉策略为主,若责任小宜采用防卫程度高的否认、反击策略为主,并且主策略应该先讲,其他辅助型策略后讲。在回应以后组织还要随时关注回应效果,如何效果不佳,再调整回应策略。
赖胜强等通过编码分析发现64 件案例中政府所使用到的回应策略总共有14 个策略,其中道歉、攻击和胁迫(威慑)、借口、否认、修正、合理性、补偿、支持、感谢、信息公开、表明态度、问责、处罚、解释等。 具体来说,在责任小的舆情事件中可采用否认、解释、处罚、威慑等策略; 中等责任舆情事件可以采用合理化、道歉、修正、问责等策略; 责任大的舆情事件可以采用问责、补偿、道歉、修正等策略,信息公开、支持、表明态度可以作为从属性策略适用于各种情境。周伟则指出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回应面临的四个困境:技术困境、行动困境、话语困境、制度困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