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对技术崇拜的批判: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独特而又深刻,他认为人们重视技术是只看到技术所带了的那些成果,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在技术的作用下,人与物、自然与世界是处在什么样的联系之中,技术本身参与到了对现实的建设之中。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本质是“座架”,人受制于技术视野, 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技术的控制,“座架意味着对那种摆置的聚集,这种摆置摆置着人,也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做持存物来解蔽。座架意味着那种解蔽方式,此种解蔽方式在现代技术之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而其本身不是什么技术因素。” 在艺术的领域中解析技术的根本性和决定性,艺术成了 “技术——审美的”,艺术被现代技术解蔽成毫无独特个性的东西,进行批量生产,沦为商品,艺术被俗化了。而面对现代技术危机,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并非任何技术因素,因此对技术的救赎要在艺术领域进行,要使艺术回归到本真艺术状态。
阿多诺认为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这种大众文化的兴盛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与实际生活的零距离接触。文化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它是一种幻像,应该远离我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而当文化被打上了技术的烙印之后,也无所谓文化,只能称其为文化工业了。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文化产品的模式化、标准化生产使得艺术失去了独特性,变得庸俗化,受众盲目、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所提供的标准的文化产品,陷入了虚假需求的满足心理之中。“文化工业引以为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对艺术的欣赏变成了消遣,人们寻求的是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里一时的消遣和放松,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艺术需要主体创作者的凝神专注,而不是走马观花式地随意扫描,也不是靠机器的大量复制所能实现的。艺术的确不是人类主体的复制品,而是比其创造者更为广大的东西,艺术时常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艺术家对其在作品中予以对象化的东西来说只是一个空壳。同样,目前也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可以在主体不将其存在注入作品之中的情况下完成。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创造了大量标准化、协调化、普及化的商品,来限制了人真正的需求。而文化工业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大众这些“虚假的需要”。意识形态利用大众传媒压抑了大众的真实需求,大众却感受不到。大众明明失去了战斗性和批判精神,但却乐而忘返。在发达工业社会,大众面对大众传媒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接受。“虚假的需要”是这样一些需要,它们是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 这种需要使得劳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义永恒存在。大多数对松弛、玩乐、按照广告来表现与消费、爱憎他人所爱憎的需要都属于这个假需要范围。文化的基本功能本来是为了提升人的气质,培养人的情感,而在这里,文化却成了滋长病菌的温床,文化自主性完全丧失,也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和艺术的精神不断媚俗化,当文化和艺术精神转换为技术产品,文化和艺术就会逐渐走向毁灭。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使文化的合法性根基不再存在,资产阶级的文化通过对艺术与现实进行融合,把艺术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以消灭艺术原本的双向度或多向度。艺术品被大量的复制,艺术、政治、宗教、哲学等同商业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消费品不断地被复制与兜售,丧失了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在发达工业社会,人们生活的社会不合理被合理所掩盖,高层文化与现实的“间距”逐渐消弭,艺术不再具有批判的向度,社会被笼罩上了一层“幸福”的面纱。
技术的正面影响:
本雅明对技术较为包容,他认为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失去光韵的同时,技术也将艺术从传统领域中解放了出来。本雅明认为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缺少艺术品原真性,对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凋零了艺术品的光韵。但是通过复制,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欣赏艺术品,艺术品的神秘性和距离感消失,对艺术品膜拜价值的推崇转向了展示价值。这样的转变使艺术接受方式也从侧重于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式接受,转为注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所作的区别表明,静观的、富有韵味的艺术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震惊”效果的艺术。就像本雅明所说的那样,20世纪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接受领域最重要的变化当属技术手段对这些过程日益强烈的干涉,结果就是灵韵的 丧失,机械复制艺术用大堆的复制品取代唯一的原件,破坏了灵韵艺术作品生产非常重要的基础——作品的权威性与真实性所倚重的时空唯一性。在本雅明看来,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的神圣性已经不复存在,艺术的根基不再是礼仪, 而成了一种展示。正是由于在机械复制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出现了“震惊”的普遍反应,才使得传统艺术中“灵韵”衍生的距离得以消解。人的经验因为复制技术的出现而变得越来越贫乏,人因此而成为机器的附庸,长此下去,对于周边发生的人和事,人的反应也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麻木。因为,灵韵它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一种膜拜价值,而这种膜拜又是与传统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复制技术对这种氛围的毁灭就是使艺术从礼仪的膜拜转向了对技术的展示。
当代学者杨向荣认为,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对其自身进行不断地反思与批判,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反思反叛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提供着艺术的另一种发展可能。伴随着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兴起,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使得艺术从高高在上的传统高雅神坛上走了下来,与日常生活融为了一体。我们在手机文化、地铁文化、购物广场、电视节目、影视空间等场所中,都可以耳闻目睹以技术为主导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后现代艺术以技术化的艺术取代传统的纯艺术,并非意味着艺术的消解,它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着自身的进步。可见,在“技术崇拜论”的话语场中,虽然传统的艺术所要表现的主题或内容在现代艺术中变得越来越式微,艺术的纯粹性似乎被“终结”了,但我们 也看到,注入当下艺术中的新的因素却愈来愈多,如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艺术领域的渗透。
当代学者蓝凡认为,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被技术表现的艺术,能够超越未来世界,在重新定义人类的时候,也必将重新定义艺术——人类之所以为人而创造的精神世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