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德里达以结构主义为突破口,进而对一切建立在二元对立逻辑之上的固定的等级结构,即传统西方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实施颠覆,对以等级结构和结构中心论为特征的“在场形而上学”实施彻底的解构。
“在场形而上学”将存在规定为在场,规定存在是一个静态的封闭体,因而它具有某一实体、理念或上帝等中心。德里达则认为,在这一结构中,中心自身存在着致命的不自恰,在哲学史上,这一中心不断替换、相互矛盾,因而有必要考虑“中心”仅仅是一种作用、一种不定点。
德里达同时认为,索绪尔言语中心论存在着“言”对“写” 的压迫。这就意味着一种暴力的“等级制”和“从属的秩序”存在于这一对立中。德里达对言语中心主义的解构, 旨在推翻言语与书写的权力结构,从而彻底颠覆“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毁掉了结构的确定性、封闭性、中心性和压迫性后, 解构主义提出了开放的、非中心化的、 充满差异的、无限流动的结构概念。同时,附属的、不在场的、易被误解的“写”也使意义只能存在于“无”中、存在于“延异”之中。“意义”由是也被德里达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而是多重的、不稳定的和扩张的。“意义”不再是隐藏在文本后的某种东西,而是从能指到所指的运动。
“延异”(或作“异延”,是将法语代表差异的名词与其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相结合而成,读音与原词相同)概念是解构主义的核心,它“不是一种概念与词汇”,而是“不纯正的本源”,是一种“差异的游戏”,也是事物以本质上的不存在而“存在”的方式。德里达式的文学批评离不开对延异的感知——同时,它在读音上的混淆性也昭示着德里达对“言说”的不信任。
本文所探讨的并非具有局限性的网络文学,而是在网络图景下的任何文学乃至于文本——对于作为传统文学分支的网络文学,一种传统的批评方式是立足于其“超文本”的特性。而对“超文本”离散性与互文性的发现,正源于解构主义的理论成果。正如陈定家所说,德里达从传统文本中提炼出的“延异”说,竟然预言性地将网络“超文本”无限开放的魅力和局限展露无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理论奇迹。而本文的意图正是在这一理论共识之上打破“网络文学”的边界,论证网络这一开放空间如何成为当代文本创造与游戏的天然场所,以及文本争夺自身话语权的核心阵地。
核心文献:
《德里达:解构之维》
第二章 异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