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构建文献综述

 2023-08-19 15:26:02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目前,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黑格尔异化观、劳动观合并起来做联系、比较的研究还较少。较为常见的是分别单独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或单独梳理黑格尔异化观、或立足于马克思过滤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劳动观,而并未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

  1. 黑格尔理论部分

1. 黑格尔异化观研究现状

国内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刘海江、萧诗美作《异化思想的辩证演绎: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韩立新作《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马克思的思想转变——lt;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gt;的一个解读》、杨寿堪作《黑格尔lt;精神现象学gt;中关于异化的理论》、汝信作《青年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关于异化问题的探索之一》等。

其中,刘海江、萧诗美作《异化思想的辩证演绎: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从厘清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三人异化理论的差异与发展出发,认为黑格尔以“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为基础,把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过程看作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构建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体系,并把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解释了人的自我发展过程。而韩立新作《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马克思的思想转变——lt;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gt;的一个解读》,则以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为基点,试图寻找马克思对异化理论阐释转变的原因,指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对异化的理解上是有差异的,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是积极的, 而费尔巴哈对异化的理解则是消极的。杨寿堪作《黑格尔lt;精神现象学gt;中关于异化的理论》,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现象学》中异化理论的评述出发,梳理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异化的阐述,最后总结了其异化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另外,在《lt;精神现象学gt;中的异己化和异化》一文中,John Torrance也详细梳理了书中黑格尔关于异化的论述。Torrance认为,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异化有四种不同的用法。第一,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异化,它是一种现已完全熟知的、明确的社会关系,存在于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异化即是一例;第二,指一种行动状态,为别人而放弃或牺牲自主权;第三,指苦恼意识在其自身之中异化;第四,指“精神”的状态。同时,作者也在结尾处提及了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即站在工人的立场上,运用工人被其所在的社会异化的观点,从黑格尔的这条线索中找到并分离出一种社会学的内容。

  1. 黑格尔劳动观研究现状

国内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研究多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相结合研究,本文选取了白刚作《劳动的张力: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王金林作《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之重构》及吴鹏作《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及其困境》等文献。

其中,在白刚作《劳动的张力: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中,作者追溯了劳动概念的构建历史,分别从斯密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的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讨论,最后认为无论是斯密作为创造财富之手段的“生产性劳动”, 还是黑格尔作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环节的“精神劳动”, 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与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相反对、相乖离的“异化劳动”;而马克思则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劳动”扬弃了异化劳动,而获得了人的彻底解放。在王金林作《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之重构》中,作者指出《巴黎手稿》对《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诠释, 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创造性重构,但这一重构却在学术研究史上屡遭误解,因此他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重构:深入分析《巴黎手稿》的独特诠释, 辨析重构可能产生的疑难;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而非马克思的术语来阐明《精神现象学》劳动概念之要义,呈现重构的误解;梳理科耶夫、马尔库塞与泰勒对相关论题的不同解读路径, 探讨他们对马克思重构及其“误解”的承继;尝试揭示马克思重构劳动概念的发生机制及其哲学意涵。

在《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及其困境》中,作者吴鹏梳理了黑格尔对劳动的论述,并从马克思的角度回看黑格尔的理解,提出了其劳动理论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他讨论了劳动概念的出场契机。“劳动”第一次获得理论上的关注应在亚里士多德处,其所谓的“制作”就是通常认为的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而对亚当·斯密的研究,是黑格尔思想进程的转折点,其劳动概念在耶拿时期也正式出场。其次,作者梳理了黑格尔哲学思考中,对劳动的三次主要讨论。第一次集中在耶拿时期的哲学讲演和哲学手稿中,通过劳动概念展开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以及异化和目的论等问题的思考;第二次集中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劳动概念为中介展开了“主奴辩证法”的讨论;第三次集中在《法哲学原理》中,以劳动概念为环节展开了市民社会辩证法的讨论。最后,作者从马克思的视角讨论了黑格尔劳动概念的理论困境。他肯定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发展,认为劳动概念在其理论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体验”,将对劳动的理解拓展到了与人的生存相关的诸领域中,劳动的“人性”显露出来,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但作者指出,黑格尔劳动理论的缺陷在于,他惟一知道且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劳动不是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活动,而是推动意识外化和扬弃外化的精神劳作。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部分

国内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较充分,不同角度均有涉及,本文选取杨豹作《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lt;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t;的解读》、李庆霞作《“现代性”批判的先声——重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景剑峰作《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内化和外转——兼论马克思的劳动现象学》做参考。

其中,杨豹作《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lt;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t;的解读》中,作者首先追溯了异化概念的历史,标记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出场坐标;然后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四个方面:劳动对象 (劳动产品) 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及人与人相异化;最后,作者指出黑格尔的异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观的主要区别及马克思异化观给现在的启示。在李庆霞作《“现代性”批判的先声——重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认为从《手稿》可见,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思想,至少包含着三方面意义:人注定是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物、主体并黑格尔所推崇的那样是“自我意识”,而是具有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人、人的对象性活动蕴含着历史维度且以历史性为存在根基。在景剑峰作《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内化和外转——兼论马克思的劳动现象学》中,作者认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劳动思想的吸收和劳动概念的内化的同时, 赋予了其新的立足点,即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思维运动和劳动化转换成物质生产劳动, 也就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哲学的转型;而更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内化 (批判性吸收) 和外转 (核心概念替换) 两种手段巧妙地将劳动概念抬升为其新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 并依据劳动概念和范畴来构建自己的劳动现象学;最后,他指出了西方学者如阿伦特等人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抱有的歧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