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中国哲学的研究,通常离不开对“气”的讨论。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生发的宗教,在其宗教基本教义中“气”占有根本的地位,引气之术在道教中也成为了重要的修炼方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尽快融入中国本土,也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内容,对“气”的讨论在中国佛教中也并不少见,不过大部分是基于哲学层面的义理辨析,而不是类似道教的修炼方法探讨。但总的说来,由于中国主要宗教以交流借鉴为主的方式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冲突为主的方式大不同,佛道交涉的论题一直是很多人乐于讨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道交流可以说是最显著活跃的时候。这一时期,有许多学者都吸纳了佛道两派的思想,比如支道林将佛家的“空”同道家的“无”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有不少修士佛道双修。
陶弘景是道教上清派第九代宗师,也是道教著名的茅山宗的创始人。但或许是因为所处时代以及与佛教徒佛学家交往密切的原因,他晚年梦到佛授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昙鸾法师则是陶弘景的朋友,也是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史书记载昙鸾早期身体不好,得陶弘景授《仙经》十卷(后毁掉),学习养气术,作为一个医僧,他创作了《调气论》、《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法》、《服气要诀》等书籍,不过大部分亡佚了。但总的说来,由于两人在中医学上的贡献、两个人的交往以及其在处理两个宗教之间关系的态度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交涉是可行的。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由于引气术在道教修养方法中的核心地位,有关道教引气术的研究并不罕见。
盖建民教授在《道教医学》(2001)中提到,食气传统来自于方士医学,“方士们认为lsquo;食谷者智慧而夭rsquo;不能长生,是由于人吃了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体内的缘故,相反lsquo;食气者rsquo;却能做到lsquo;神明而寿rsquo;”。刘仲宇在《道·气·神 道教核心信仰的基本结构》(2019)中说到:“道、气、神一体的信仰,奠定了道教的宗教特征,使之与其他宗教区分开来”,以此强调了“气”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郝爽在《道教行气养生术及其现代价值综论》(2011)中提到,对于行气术的记载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早在战国初期,呼吸吐纳的技术就已超越无意识呼吸,讲求气在体内运行之法,说明战国时代,人们对行气之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这也就意味着行气、服气之术是作为一种传统功法被引入道教的养生修炼体系。无论如何这都充分说明,行气之术在道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不过,过往国内研究对行气之术的考察并不是集中在对义理或者方法的谈论中。张钦教授在《道教行气术研究的一点心得》(1996)中对行气养生的讨论是在解释古文文本的基础上,阐述改进引气之术的现实意义;在中医学中,对行气术的研究也着重在对其功效的探讨,周琦,周亚东的《论华佗五禽戏调气养生之道》(2019)中说到“五禽戏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养生气功的集大成之功法,简便易学、老少皆宜,在习练过程中非常重视对气机和周身的调节,以使人达到阴阳平调、气顺体健的状态,故五禽戏的气机调养对人体的养生作用非同一般,注重五禽戏的呼吸吐纳习练以调气养生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将行气术进行现代技术的改进并予以推广。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