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主干道行道树调查与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03 15:59:47

南京市城市主干道行道树调查与分析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许多园林工作者对行道树进行探究,目的是为了通过科学的树种选择、合理的配置改变城市环境。一个城市的行道树的合理配置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水平,甚至能够给未来的道路绿化建设和改造也定下基调。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一些对于行道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短的评述,并对关于行道树调查和分析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城市道路;行道树;南京;调查与分析;

道路绿化是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主体。行道树对于组织交通、丰富城市景观、滞尘降噪、美化市容、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城市道路绿化中的行道树在反映城市的形象甚至文化内涵方面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行道树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绿化的要求,而且要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正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行道树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否承担起它所应当承担的角色。

南京地跨长江两岸,南北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达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723.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极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春秋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14℃。全年无霜期达200~300天,光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900~2130。植被类型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特征,现状植被为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市花为梅花,市树为雪松。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道路绿化是交通网络绿化的骨架,作为道路绿化的主体部分,行道树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主要侧重在行道树的结构、行道树对城市生态环境适应和行道树的生态功能方面。

1.1 国内外的行道树历史

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城市就开始普遍栽植行道树,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同时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那时的行道树栽植状况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世界上最早的行道树应用,是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在喜马拉雅山麓的阿富汗至加尔各答大道栽植的,道路以石块铺成,两侧及中央栽三列行道树。欧洲种植行道树的历史悠久,在公元7世纪的罗马时代,罗马城的主要街道上都已经种植了行道树[1]

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官宦权贵大力提倡栽植行道树,早有“治道立木'之说。他们把广植行道树看成是富国之必需,利民之盛事。几千年来,由他们竭立倡导所栽植的行道树,对我国的历史文明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2]。中国早在周代(公元前77O年)即已在道旁栽树,并设官职“野庐氏'掌管此事。至秦代更是大修驰道(公元前221年),据《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hellip;hellip;。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到了唐宋时代,行道树的栽植更为广泛,并且在树种选择和栽植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青松(Cedrus deodara)和栗树(Castanea mollissima),还会栽植槐(Sephora japonica)、楸(Catalpa bungei)、榆(Ulmus pumila)、柳(Salix babylonica)、柏(Sabina chinensis)、杏(Prunus armeniaca)等,有诗词为证: “一色杏花三十里”,生动描述了当时行道树的栽植情况。当时唐玄宗制定的路树制度还远传至曰本,对日本平城京行道树的种植与管理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明清时期,我国行道树继续发展,那时的《剑州制》里己有了比较完整的文献记载。由此可见,中国有着及其悠久的行道树栽植历史,并且在那个时期,行道树的主要作用就是导向、计程、护路、遮阴和美化。至近代,世界各国均已普遍重视行道树的栽植了[3]。美国的红枫(Acer rubrum)和北美枫香(Liquidambar styraciflua),俄罗斯的白桦(Betula platyohylla),日本的樱花(Prunus spp.),法国的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和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意大利的黑杨树(Populus euramevicana),德国的北美红橡树(Quercus rubra),英国的英国栎(Robur ornement),还有欧洲各国都特别钟爱的银杏(Ginkgo biloba),这些都是各国普遍栽植的著名行道树[4]

1.2 关于行道树树种的研究

关于城市行道树树种的研究,很多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吴刘萍、李敏、孔令培、杨姿新对湛江市108条街道行道树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行道树共计46种,分为14科38属,其中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椰子(Cocos rucifera)、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和大王椰(Roystonea regia)是湛江市行道树的优势种,通过树种比例分析,外来植物占总数的50%,常绿树与落叶树之比为2.83:1,缺乏慢生树种,棕榈植物占主要地位,根据湛江热带城市性质、雨季台风频繁等特点,提出了行道树规划的若干建议和措施[5];窦逗、张明娟、郝日明、杨亮对南京市老城区125条主要路段行道树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行道树共有乔木27种、灌木24种,其中悬铃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e)、国槐、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女贞(Ligustrum lucidum)、雪松(Cedrus deodara)和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是南京市老城区行道树群落的优势种,决定了道路绿化景观的外貌;在7种优势树种中,悬铃木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香樟、国槐和女贞处于增长阶段,水杉、雪松和枫杨则趋于老龄化。在行道树配植的4种垂直结构类型中,乔木单层结构最多,占52.8%;乔灌两层和乔灌草三层结构所占比例相近(21.6%和22.4%);乔草两层结构最少(3.2%)。这一研究结果对南京市行道树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梁生江等对张掖市普遍采用的行道树种的调查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该市主要行道树树种构成为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青海云杉(Pices crassifolia)、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var.juglandifolia)、圆冠榆(Ulmus densa)、馒头柳(Salix matsudana cv.Umbraculifer)、国槐、杜松(Juniperis rigid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十几种树种,阐明了城市行道树选择应用的方法,提出了改变当前现状,丰富城市行道树种的对策和建议,指出行道树树种单一的现象仍然没有解决,各城市依然存在盲目效仿的问题,需要抓紧培育地方特色乡土树种[7];由于历史的演变和筛选,世界上逐渐形成了以悬铃木、七叶树、椴树、榆树为代表的行道树格局,悬铃木、七叶树、椴树、榆树同被誉为“世界四大行道树” [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