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屏风的历史与发展
古有云:“舍则潜辟,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坑。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在古代,屏风除了挡风和屏障这两种最为显著的功能外,还有分隔、美化、协调、调节色彩、改变空间、划分功能区域等作用,甚至可以起到过渡和纯装饰性的目的[1]。正因为如此,屏风历经中国几次改朝换代都未泯灭,从而成为了就连西方国家也多加赞赏的东方特色家具。
屏风的起源无法实证,但是不会晚于尧舜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国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有所记录了,只是当时没有屏风这个名称,称其为“邸”“扆”(也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2]。家具在周朝时是一种体现奴隶宗法制度的礼器,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和地位划分。直到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政治和思想的解放才使得屏风由地位权利的象征走向实用家常化,此后屏风的使用逐渐增加,造型,材质等等方面也有所发展。
秦汉时期的屏风已初具规模,在形制和选材上都渐渐多样化,成为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家具摆设。汉代主要流行立地屏风,如在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座屏,就具有及强的装饰性。当时还出现了叠扇屏风。由于当时的起居习惯是席地而坐,因此出现了与此相结合使用的小型屏风。这可以从辽阳墓室壁画以及山东安邱画像石等画像中看到这种屏风类型,主要用作依靠和起到挡风的作用。在汉代的屏风上通常会用历史故事和烈女瑞兽进行装饰,并且这种在床榻边屏上绘画的习惯传统一直延续到宋代。
魏晋时期屏风大放异彩,一句“垂范千年,似有不没之功。”把屏风不可动摇的地位形容的淋漓尽致[3]。屏风在隋唐时期使用更为普遍,从上层社会传入到至平民百姓。伴着造纸技术和绘画的发展,书画屏风开始盛行,大大提升了屏风作为家居装饰器具的地位与效果。伴着高足家具的兴起,以前矮小型屏风也渐渐向高大型发展,所以普遍用座屏和矩形屏面、多扇横联的折叠式立地屏风的样式,尤其是六扇折叠式立地屏风最为盛行。五代也是中国高型家具和矮型家具并存的时期。从《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绘画了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家具面貌的形象资料和五代时期屏风设计造型、装饰与唐代家具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出出体态秀丽,装饰简化的新风格,是宋代家具简洁、质朴的来源。
屏风的形制设计在宋代基本定型,底座由汉唐五代的墩子变为由矫形底墩,桨腿站牙,窄长横木组合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的座。屏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简洁朴素的风格。另外宋代出现了一些小型屏风如枕屏和砚屏。枕屏一般体态轻巧, 屏面上绘山水,放置于榻端,有遮光挡风、遮掩卧态及装饰美化等功能。而砚屏一般置于砚边挡风,并在以后发展成了装饰性的桌屏。元代由于建立时间很短,屏风的设计形制大多继承了宋辽金时期的风格。
2.屏风的分类
屏风可以用功能,结构,形制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以基本功能分类:实用性;装饰性。(1)实用性:地屏风,床屏风,枕屏风。(2)装饰性:台屏,挂屏,工艺屏风。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