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老旧住区适老化更新设计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老校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27 15:41:34

一、文献综述

校园空间的更新与高效利用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原始数据与设计依据:项目位于南京主城区内的南京理工大学孝陵卫校区具有近70年的历史,校区占地3200亩。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区内格局不断发展变化,使得一部分在校区范围的居住建筑作为居住小区使用,并属学校管理,这些居住小区共享校园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带来空间使用属性不明确、空间管理不便、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受此次疫情的严重影响,校园内的住区环境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老化的社区环境越来越满足不了当下高校环境的需要,对于校区内多种类型的居住相关空间必须提出合理化改造方案,尤其校园内社区成员多以退休教职工为主,适老化社区的改造在该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旧小区“老龄居民”人数的不断增加,适老性低、老年人出行、活动困难等问题也日益显著。经过摸底排查,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有大约17万个,如何让老年人能够在老旧小区中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正是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目标与方向。并且,高校内部的老旧小区具有其特殊性,考虑到周围环境为学校及居住区,在改造的同时不至于与高校的发展状况相脱节,同时结合此次疫情,对社区公共卫生安全设施做相应的完善。

对于住区人口老龄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曾鹏在《日本住区适老化更新的演进机制与治理策略研究》中以日本社区发展为例针对适老化社区提出了展望:当代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医疗和福利领域,广泛关联着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中的各方面要素。日本城市中存量空间适老化更新的规划实践成果丰富,随着制度设计、空间支撑和服务供给领域的不断调整,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中。我国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社会老龄化的最优空间应对措施尚处在摸索期。进入新时代,面对存量资产闲置和养老需求加大的客观现实,我国应以适老化为导向推进城市更新向注重社会效益与可持续的方向转型,构建出符合我国城市空间现实的适老化更新路径。

对于老旧住区微更新的理解,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张芳教授在《微更新视角下苏州老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提升策略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周围老住区公共空间为例》一文中提到:相对于传统城市更新方法,微更新具有规

模小、干预少、成本低、群众性的特征,微更新以改善原有环境为主,通过整合零散资源,对闲置资源进行再利用,挖掘地域文化,鼓励公众共同参与的方式,在尽可能节约社会成本的条件下从多方面提升地域公共空间品质。微更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通过让公众亲身参与到更新工程中,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建设地域文化氛围,以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对于适老化,又提到:这里的原居安老主要是指让老年人实现享受以家庭和社区共同作用下的养老服务。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核心,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

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赏景游憩等综合功能的社会系统。尽可能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为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构建熟悉、便利、安全、舒适、持续照护的社区环境。提升老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是实现原居安老目标的重要步骤。

另外,适老化社区的建立,公共卫生安全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于老年人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公共卫生安全就尤为重要。关于公共卫生安全,中规院规划设计公司的学者在《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的韧性社区规划思考——以镇江市为例》一文中提到:丹麦建筑中心提出“健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先决条件之一”。经过本次疫情的冲击与洗礼,全民应该对韧性社区、韧性城市、健康城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期待。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欧盟和美国均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韧性社区、社会网络和城市网络等发展目标,期望通过高效的信息共享、灵活的应对组织、新的城市规划,探索出健康城市的发展模式,这可为我国城市提供借鉴。我国城市具有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与文化基因,未来如何让韧性城市发展理念在我国城市落地生根,化解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真正打造服务公平、弹性强健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规划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时代命题。

对于今年的特殊性,在社区环境改造方面又将提出新的思考,即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应该怎么办?社区又将做怎样的更新与改造?对此,张金江,潘嘉杰等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住区室外空间》中提到:住区是居民的庇护所,尤其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居民可通过居家隔离和减少外出等措施保证自身健康安全,但这些措施会导致居民日常交往被切断,并且与自然的接触时间骤减,加之公众对卫生事件的恐慌与担忧,极易引起居民情绪压抑并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此时,住区内公共空间成为居民唯一可以休闲娱乐和接触自然的场所,一个设计合理的住区公共空间对缓解居民焦虑和促进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老旧社区的改造,对于国内外都是一个热点的问题,尤其对于我国。目前日本的人性化设计相对完善,日本的老旧小区更新包含4种主要方式:小区再生、存量活用、用途转换和让渡返还。各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同一个小区更新中混合使用。由都市基盘整备公团和地方都市开发整备部门合并而成的UR开展的更新工程已基本覆盖全日本范围内的所有老旧小区。例如花田小区更新的基本目标是在地域中与生活相连,多世代相连,与环境相连,与街道相连,形成人人都能安心生活、充满生机的居住区。更新项目整体采取“按块划分,分块完成”的模式,将整个小区根据既有路网划分为若干地块,针对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更新方式,包括部分建替、集约更新、存量活用、用途转换等。我国也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并更新了多个试点。但老旧小区的改造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改造成本高,资金筹措困难;项目整治不彻底、改造效果不理想;需求不均衡,推进难度大等主要问题。

上述文献中包含中外学者对于住区空间更新的相关阐述,展现了现阶段住区空间更新与适老化社区改造与应用设计现状,说明了当下适老化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老旧小区内公共卫生安全设施的必要性。但其中大多观点重在阐述社会上的住区更新,对于校园内的老旧住区,缺少了部分参考性,我们在考虑社区适老化的同时,也要将其与高校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对旧小区的改造,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对于本次课题,上述文献中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本课题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为校园内老旧住区更新优化以及通过环境的改善对公共卫生安全设施的完善做出新的尝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