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1“年文化”的研究概述
1.1关于“年”
1.1.1“年文化”的来历
关于年的起源,除了史书上的记载外,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则有趣的传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残忍,身壮如牛,每年岁末,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就出来为非做歹,吞噬人畜,毁害庄稼。因此一到冬天,人人为此担惊受怕,大家都只能搬到远远的地方去躲避年的伤害。后来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然凶猛,却害怕这三样东西:鲜艳的红色、明亮的火光和巨大的声响。于是,村民们互相约定好,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红纸,门口烧着火堆,夜里面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面敲敲打打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一出来,只见处处红色、各地光亮,伴之巨响,十分害怕,吓得掉头躲进山林,再也不敢骚扰人间了。人们庆幸没有被年吃掉,第二天清早便相互祝贺,摆起丰盛佳肴,庆祝平安无事。由此代代相传,过年这一习俗就形成了。
1.1.2“年”名称的由来
年又称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最热闹的中华传统节日,其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古时候春节的叫法有 “元日”、“元旦”、“新元”等。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1]。
1.1.3“年”的风俗习惯
(1)年前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