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治规划研究—— 以溧水区夏庄整治规划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2 15:17:54

“村庄整治规划研究”文献综述

1 村庄整治的宏观背景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并把城乡统筹发展摆在首位,从2004到2010年连续多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均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设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在“十一 bull;五”规划中也把村庄整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搞好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1]

我国对村庄政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05年7月,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组织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其缺乏,问题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了《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并制定了《村庄整治技术导则》[3], 2006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体现了国家宏观层面上对城乡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加快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措施和途径。用于指导和规范村镇人居环境建设和治理。

2 村庄整治的发展和内涵

2.1 发展

村庄整治是以乡村地理学为基础的,最早对乡村地理学有所研究的是19世纪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德孟雄和白吕纳等,他们研究乡村聚落的类型、分布、演变及其与农业系统的关系;随后德国农业地理学家韦伯和奥特伦巴对农业活动所引起和制约的乡村景观进行研究[4]。1963年,法国的乔治在其所著《乡村地理学概论》一书中,首次采用“乡村地理学”这一名词。近年,西方学者开始重视评价政府政策对乡村地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乡村开敞空间的保护、社区的变迁与重构、后工业时代乡村经济的发展和重组、乡村冲突(土地、旅游、种族、文化等)以及乡村景观的性别色彩[5]

2.2 村庄整治的内涵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这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也包含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这二十字方针是目标、内涵、途径的统一,所涵盖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首先,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发展必须依靠好的环境,只有广大农民实现安居,才能乐业、创业,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其次,从“生活富裕”来讲,村庄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要义之一。我们要减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