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景观空间优化的国外城市防御体系保护与更新实践研究
- 研究背景
2015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这是中央会议第一次使用“城市修补”的新概念。2015年5月,国家住建部发文明确三亚市作为全国城市“双修”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三亚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2016年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指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至此,城市“双修”政策在全国各级城市中,尤其是在对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中广泛开展和实践。因而本次研究是通过抓住城市“双修”政策的要点探索国外城市防御体系在城市景观空间优化上应注意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更新建议。
大多数的城市防御系统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可以说在统治者们规划建造一座城市时,其对城市防御体系构建的思考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古代战争频发,而如何在战争频发的日子里让城市稳定发展并且抵御外敌侵犯,是规划建筑师不可逃避的问题。稳固的城池,坚固的防御是每一位城市建造者都必须认真了解,否则自己的国家“内忧外患”。古代城市的防御主要通过地形地势依山傍水而建,或者是通过工事,建立深沟高垒,即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垣、以及河宽水深的护城河。在古罗马,其建造的营寨城就是为了防御外敌,保护领地,营寨城的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有方正的城墙,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罗马营寨城的原型是派拉斯营地。在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之后,其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现在欧洲许多大城市就是从古罗马营寨城发展而来,如巴黎、伦敦等。到了中世纪,“城堡”一词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城市防御体系中,守卫国家,防御外敌是“城堡”建造的必达目标,中世纪欧洲人建的一系列城堡,均依山傍水而建,且设立层层机关,想要硬攻,在那个盾强于矛的时代,可谓非常之艰难。但是遍布的城堡和为了防卫而维持的大批士兵,不仅没有带来和平或互相防卫以对抗入侵者,反而助长了不断发生的战争。文艺复兴以后,城堡被改建为生活奢靡的花园城堡,墙壁上的缝隙被拓宽为玻璃窗,并辅以华丽的巴洛克、洛可可内部装饰。而在现代,随着人们对古建筑热情的高涨以及相应学者们的不断发掘和研究,这些城堡正在进行不同的开发与维护。
-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相关对城市防御体系的研究,总体来说,都偏向于单一的防御体系的保护亦或者是通过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城墙或者是依据地势而建的护城河来探索城市防御体系与相关事物的关系。如吴庆洲在《中国古代城池防御体系的特点》中阐述道:“中国古代城池防御体系的特点,是功能的多样性。城池体系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具体说来有如下两个特点:1.城池是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2.古城的水系是多功能的统一体,是古城的血脉。”[1]而其在《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中说道城市防御体系建设不仅仅是为了防御,也要有其他功能,如排水等。排水工程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2]乔同欢发表的《汉代地方城市防御体系研究综述》中,防御体系在这里主要为具体留存下的军事防御建筑及设施,历史城市防御建筑不仅包括城墙,附属于城垣的设施如城壕、城门、城楼、角楼、瓮城等也包括其内。[3]然而城墙在保护古代城市的同时,也区分出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现代城市没有了城墙的阻隔,却根据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区分出了富人区和贫民窟。中国没有像巴西、印度那种特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因为我国制度限制农村人进入城市,然而,贫富差距形成的社会分化现象依然存在,“蜗居”廉价地下室“集装箱小屋”“蚁穴”构成了贫民窟式的底层分化,与城市中高昂地价的富人区形成对比,无形中,一道壁垒被筑起,从城市内部将城市割裂,不同阶层的人在各自的轨道上行走,鲜有交集。社会分化带来社会治安问题,迫使富人聚集以避害,穷人扎堆以求存,进而加剧了社会分化。城墙阻隔了城里与城外的交流,社会分化形成的壁垒则妨碍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城墙的修建曾极大地保障了城市的发展,但发展到达某一阶段,它对城市发展限制远大于促进时,又被遗弃在历史中,而它所承载的正是城市的防御功能。我们不该忘记这种防御功能曾给人类心理带来的极大安慰,同时也要警惕社会分化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危机。[4]
在国外,城市防御体系的研究更加偏向于对城市的保护,以及在对城市的保护中,不断地构建新的城市防御体系。“在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早期历史上,军队
主要用于对外扩张,而罗马军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行军时会建立设防营地,
[5]“军团保持移动,不过是以缓慢而有次序的进度,建设它自己的要塞并修建它自己的交通路线”。8 到公元1世纪,帝国已经到达其扩张极限,罗马军队对外的任务也转为以防御为主。从公元1世纪后期到塞维鲁王朝时期,罗马帝国统治者几乎把整个帝国完全变成了遍布防砦和据点的军事堡垒。[6]原先罗马军团行军途中所修建的设防营地,此时为固定的永久要塞所代替。爱德华bull;卢特维克称之为“阻断防御”,这类边境据点一般具有瞭望哨、前哨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颠建设的从泰恩河到索尔韦湾的“哈德良长城”就是这一防御政策的产物;[7]此后,皇帝安敦尼建设的从福斯湾到克莱德河的“安敦尼长城”也体现了与哈德良相同的防御指导思想。 [8]
- 总结
尽管现代城市中,除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的防御系统之外,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再去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城市,因为当今时代是和平发展的时代,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正在不断的向外围扩张,土地扩展,城墙亦或是城堡的存在只会阻挡城市的发展,并且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类的攻击力早已远远超出了防御力数倍之多,城墙再也起不了任何防御作用,反而会限制部队在作战时的调动,但是,我们的城市防御体系的建设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从中东地区的枪林弹雨、非洲的血腥内战到东南亚的纷乱冲突,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从未完全停止过。城市防御体系的建设以及基于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保护与更新始终是被需要的,只是不同于兵器时代。尽管费心建造的防御体系可能在战争中毁于一旦,但是在它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依旧是组成城市的一部分,他对城市的景观空间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