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背景
就业和居住是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随着城市发展,职住分离现象日益加剧[1]。通勤行为源于就业与居住的分离,通勤是城市交通出行中最主要的构成成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对职住平衡、通勤行为的关注[2]。
1.1相关研究综述
职住平衡的思想最早起源于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对独立社区的研究,“田园城市”强调就业和居住相互临近、平衡发展.1997年Peng定义职住平衡为:在某一给定区域内,居民中劳动人口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空间关系,即两者的数量大致相等[3]。
1993年Giuliano等试图用过剩通勤的概念量化职住平衡,指出理论最小通勤也是职住平衡的一个测度.2002年Horner通过区域间的比较指出就业岗位与居住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其理论最小通勤相对更短.2008年Yang等对于波士顿和亚特兰大地区进行研究后,也得出了类似结论[4]。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本文参考了姜军段进陈沧杰曹国华CerveroWachs等人的研究分析,文章利用居民出行调查中采集的职住关系数据和通勤行为数据,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特征及其与职住平衡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调整职住平衡关系、加强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交通联系等措施的制定,有效缩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5]。
根据研究结果,一方面,通勤时间更加适合用来表示通勤成本,即使在就业地与居住地空间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利用快速交通方式相连接,也可以使通勤时间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大规模集中的居住导致的职住不平衡状态将会造成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的迅速增加,而大规模集中的就业造成的影响就较小[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