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对过分崇尚理性而忽视人性的以功能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与设计进行反思,关于城市品质研究于是进入了国外学术研究的视野。首先从思想上论证了城市首先是市民的城市,应该通过促进市民生活的展开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市民社会从而产生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并在设计上对城市形态特征及其如何作用于更好的城市品质与活力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总结。
1)1960-1970 :走向市民
凯文·林奇(Kevin Lynch, 1960)认为城市设计不应是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1961)通过多维视角系统地阐述城市起源和发展,认为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1961)认为多样混合且高密度传统街区才能保证城市健康发展。提出保留旧城区的老建筑、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增加沿街的小店铺、减小街区的尺度等四点“补救措施”。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67)认为城市权利即城市市民的权利,是城市社会中居于首位的权利。包括进入城市、居住在城市、参与城市生活、平等使用和塑造城市的权利等。
2)1970-1990:更好的市民空间
杨·盖尔(Jan Gehl, 1971)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埃德蒙·培根(Edmund N. Bacon, 1976)认为城市功能应该把空间和运动结合起来,还应该将更多的现代视觉艺术理论注入城市空间中。芦原义信(1978)认为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是城市空间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空间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需要适宜的形态与尺度。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 1980)认为公共空间是场所而不是工程项目,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将人的使用考虑其中,城市小空间对于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宜居性有着决定性意义。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82)揭示了城市建筑与人类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街道是城市基本记忆单元的密码,在城市空间“横向”铺展之外更重要的时间维度的“纵向”累积。科林·罗(Colin Rowe,1984)认为城市是多种秩序多种特性叠加而形成的,“拼贴”是在已有城市结构背景下将过去与未来在当下进行连接,在设计城市时应具有包容精神。詹姆斯·万斯(James E.Vance,1990)认为城市是一种基于物质形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力量,城市形态对文化、社会、居民日常生活具有影响力。
3)1990至今:更好的市民生活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和蒂姆·希思(Steven Tiesdell,Tim Heath, 1996)认为历史街区保护应当使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成为能够接纳某些现代和未来城市功能的容器。彼得·霍尔和科林·沃德(Peter Hall,Colin Ward, 1998)指出社会城市不仅是一个可持续的物质形态也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经济机会与社会机遇是城市具有的基本属性,城市通过综地与绿地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缪朴(2007)探讨了如何平衡政府、公众及私有资本在公共空间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海道清作(2008)探讨以实现多样性为目标的“紧凑型”设计方法。
(2)国内研究综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