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挖掘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4 23:01:53
{title}{title}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1.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生态学,布伦特兰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向实践进行转变,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进入21新世纪的全球战略,从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兼顾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也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其在日渐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中立足并发展。

目前,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表述,因为它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但是它被普遍接受为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已有的研究都是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表1.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来源

定义

美国商务部

创造出能够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产品,对员工、环境和消费者是安全的,并且满足经济效益。

洛威尔可持续生产中心[2]

使用无污染的工艺和系统创造商品和服务;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经济上可行;保障员工、社区和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劳动人民和社会可以获得回报。

刘力钢(2000)[3]

企业在追求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利益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不断保持利益增长,保证企业不断发展与提升。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益,但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突破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

Bi Z(2011)[4]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应在资源和组织管理方面,而且应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考虑其扩展或收缩,可持续性的要求遍及各个方面。企业可持续的主要驱动力是客户的要求、治理和监管、公共价值观、环境优先事项、自然资源短缺以及能源成本的增加。

Epstein(2013)[5]

实施成功的可持续性战略所必需的输入(资源)、过程、输出和结果;输入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业务环境、以及人力和财力资源。

Lozano(2016)[6]

企业的动态可持续性不仅要保持现有水平,而且要达到稳定的指标增长,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生产和技术基础、组织管理结构和经济运行基础。

1.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降低企业的成本

可持续发展对跨国建筑企业的环保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促使跨国建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现有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筑业作为资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2)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环境等方面对企业提出要求,使企业在此压力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并且使跨国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等能力有所提升,使其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使得企业在政府、消费者、媒体、当地人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信誉与影响力。

4)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企业已有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张,实现持续的长期的利润增长,使企业长期处于领先状态,使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共进,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1.3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Veleva等(2001)[2]提出了提高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指标体系包括:(1)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淡水消耗量、材料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自然环境:产生的废物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使用的化学药品量;(3)经济表现:与HES有关的费用、顾客投诉率、组织的开放性;(4)社会方面:社会贡献率、员工数、社区数量;(5)工人:工人受伤和患病率、员工建议率、工人周转率、工人报告比例;(6)产品:设计可回收拆卸率、生物可降解率、产品回收率。

Ibrahim H等(2014)[7]建立了评价制造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方面:全球化、大规模定制、制造战略、绩效评估、柔性组织管理等。代表性数据有:企业经济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性指数、创新指数等。(2)社会方面:人权、社会承诺、客户问题、商业实践。代表性数据有:作业管理指数、人权指数、社会承诺指数等。(3)环境方面:资源利用、污染、危险、自然环境。代表性数据有:环境指数、资源指数、污染指数等。

Shuyu Dai等(2017)[8]构建了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发展: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代表性数据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等。(2)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市场服务、科技发展,代表性数据有顾客满意度、科技投入率、高学历员工比例等。(3)管理水平:基础管理水平、企业制度和文化,代表性数据有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4)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发展协调,代表性数据有用户需求协调、社会贡献度、节煤减排。

刘力钢(2000)[3]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极强的相关性。主要包括:企业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战略目标及资源配置; 企业生命周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高非凡(2012)[9]建立了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经营状况指标:财务指标(总资产、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技术工艺装备指标(研发费用投入水平、研发周期等)、组织指标(领导者的能力水平、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制度指标(薪酬激励水平、晋升渠道公平度等)、企业文化指标(企业凝聚力状况、企业信誉和品牌价值等);(2)环境友好指标:环境指标(三废回收率、三废污染率、环保投入水平等)、资源指标(资源消耗总量、资源利用率、循环利用率等);(3)社会责任指标:员工福利待遇(员工收入水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社会贡献(对相关利益方的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

杨春燕(2013)[10]从财务方面、创新方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1)财务方面: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营运能力(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2)创新方面: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支出水平、人均拥有专利数等)、管理创新能力(安全生产费用支出比例、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文化创新能力(研发技术人员比率、培训费用比率);(3)可持续发展方面:发展能力(可持续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社会贡献能力(社会贡献率、公益捐赠比率等)、环境保护能力(节能减排支出比例)。

张娜等(2018)[11]探究了国际高铁承包商的竞争优势来源,包括可持续竞争优势(SCA)和临时竞争优势(TCA),SCA维度包括管理能力、战略资本、社会影响力,TCA维度包括技术技能、运营绩效、融资能力。通过探索国际高铁承包商的关键成功因素,运用SPSS软件进行平均得分排序和因子分析,识别其中的重要变量,揭示了影响企业成功的主要成分。

张彩霞(2018)[12]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划分为:创新、社会责任、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等几个方面;影响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绩效的因素包括:社会责任、人力资源、企业的成长与创新能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这与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非常相似,表明环境对企业的要求越发详细且与具体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要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进行探讨。

2.经验挖掘理论

经验挖掘系统(Experience Mining System,ExMS)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该方法从过去的实际案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作为解决未来案例的决策参考。它利用了知识表示、数据挖掘和知识共享的原理和技术。因此,经验挖掘的本质是采用基于案例推理(CBR)方法的决策支持机制。CBR是基于解决方案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目前该方法已经用于探索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方案中。

在追求可持续的过程中,良好的数据库以及这些数据库的扩散很重要。以一种管理有关实践案例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通过分享现有的经验来选择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战略和解决方案,则更有价值。

该方法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可持续实践数据库、案例检索过程和解决过程。

1)可持续实践数据库:可持续实践数据库是将过去的事件进行整理搜集而成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开发涉及两个主要步骤:(1)确定可持续实践的现有数据库:通过使用搜索引擎确定案例的来源,并对数据进行排序、过滤和分组。(2)定义合适的数据库系统架构:可持续数据库作为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应用,通常被视为信息系统,帮助用户分析当前和过去的实践案例[13]。与报告系统不同,DSS对挖掘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包括统计和数学处理。这些进程由智能数据库引擎(IDE)驱动。此外,由于现有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无法直接加载到IDE中,因此可能需要更改或转换数据。因此,数据通过提取、转换和加载系统(ETL)从主数据库中获取,并放置在数据仓库中进行IDE处理。

2)案例检索:案例检索是为了确保数据库中挖掘的案例与目标问题非常相似。Perner(2014)[14]的研究认为,案例之间的相似性是确保将过去的经验作为解决新问题的参考的有效性。

案例检索过程是经验挖掘的主要模块,由两个主要任务组成:(1)确定将纳入经验挖掘系统的实践案例;(2)定义在系统中表示这些实践的方法。

3)解决过程:解决过程是为了解决与案例库中相似的问题。Ochoa等人的研究表明,解决过程在寻找案例库中最相似的案例以解决新问题时承担了更复杂的功能[15]

解决过程有四个主要功能:(1)为经验挖掘系统的用户提供检索的界面,根据所选类别索引检索以前的良好实践案例。(2)为经验挖掘系统的用户提供与IDE交互的接口,以识别与给定问题案例相关的参数值。(3)从现有实践中挖掘应对新案例问题的最佳经验。(4)在案例库中保留新的实践案例。解决流程从输入经验挖掘系统的用户提供的问题描述开始,最后找到与给定问题案例匹配的最佳实践。这个过程包括描述、匹配和选择。描述任务是提供一组相关的问题描述词,匹配任务是挖掘一组数据库提供的可应用于给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替代实践。而选择任务则从所有与所描述的问题案例最佳匹配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实践。

3.扎根理论

3.1扎根理论的提出

扎根理论是由GLASER等人于1967年正式提出的理论,主要可用于系统地获取与分析相关资料,确保资料能反映实际情况,提供相关的解释说明来解决研究问题,即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16]。扎根理论的核心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进行理论演绎又要进行理论归纳。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应是同时发生且不断循环的过程。

3.2扎根理论的分类

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完善,目前扎根理论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别是GLASER的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和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这三种流派的本质都是归纳性的质化方法,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编码过程存在差异,导致它们互相对立,争论不断,促使扎根理论不断发展,广为应用。

1)经典扎根理论:更加关注抽象的问题而非具体的问题,不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其更加趋向于对社会过程的分析是主要的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编码过程主要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

2)程序化扎根理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编码过程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3)建构型扎根理论:认为扎根理论应该从实证出发,并从实证主义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兼具反思性和更加细致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强化研究者对资料提问的能力,在资料和初稿之间反复研究挖掘,逐步深化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3.3扎根理论的分析思路

扎根理论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从理论层面描述现象的本质,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于资料的理论。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不同资料之间、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别,然后依据资料和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归纳提炼出其属性。本文主要应用的是程序化扎根理论,其主要过程如下:

1)开放性译码

依据概念的类别比较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编码后将其归类到尽可能多的范畴里面,把编码过的资料在相同和不同的范畴里进行对比,找到每一个范畴的属性。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开放性译码的标准程序为:定义现象、挖掘范畴、明确范畴、定义范畴的性质及其维度,确保从概念到范畴的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贴切性[17]

概念与范畴的来源很广,可以是来自于相关研究文献、相关资料或思考后确定的结果。为了使概念与范畴不脱离实际,能反映经验资料的本质,需要不断对资料、概念和范畴进行观察、修改和抽象。概念数量较多且语意有相关重叠之处,范畴是对概念的再分类和再整合,因而范畴是后续分析的重点[18]

2)主轴译码

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到的范畴用各种逻辑关系联结起来的过程叫主轴译码。主轴译码并非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因果等关系将范畴联结起来,从而确定主要范畴和附属范畴。

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为典范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通过分析整理各范畴及它们的属性,比较范畴,寻找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并用某种方式将其联系起来。其中,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和结果均为附属范畴,用于辅助理解更具抽象性和综合性的主要范畴[19]

3)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它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核心范畴是在不断进行开放式译码和主轴译码的基础上确定并得到的,具有高度核心性、高度抽象性、强解释力[20]

选择性译码的主要内容包括:(1)识别核心范畴;(2)将所有资料和范畴及其逻辑进行联结,说明研究问题;(3)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建立初步的理论框架并解释。(4)深入挖掘范畴,使其更加完整全面。

整理得到的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所示[21]

理论饱和

得出结论

建立初步理论

资料收集、分析

文献探讨

界定现象

理论未饱和

补充资料

图2.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参考文献:

  1. 李晓芳.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DOI:10.7666/d.y1828536.
  2. Veleva V , Ellenbecker M .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1, 9(6):519-549.
  3. 刘力钢. 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12-15.
  4. Bi Z. Revisiting System Paradig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nufacturing Sustainability[J]. Sustainability, 2011, 3(9):1323-1340.
  5. Davila T, Epstein M J, Shelton R D. Making innovation work: how to manage it, measure it, and profit from it[J].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5, 50(5):69-70.
  6. Lozano R, Nummert B, Ceulemans K. Elucid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and Organis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25:168-188.
  7. Garbie, Ibrahim H . An analytical technique to model and ass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4, 52(16):4876-4915.
  8. Shuyu Dai, Dongxiao Niu.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wer Gri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Model of Fuzzy Group Ideal Point Method and Combination Weighting Method with Improved Group Order Relation Method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J]. SUSTAINABILITY,2017,9(10):10-32.
  9. 高非凡.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2.
  10. 杨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D]. 山东财经大学, 2013.
  11. Zhang N, Deng X, Zhao X, et al. Exploring the Sources of Contractorsrsquo;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International HSR Construction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8: 1-15.
  12. 张彩霞.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影响因素探究[J]. 市场研究, 2018(5).
  13. Shen L, Yan H, Zhang X, et al. Experience mining based innovative method for promoting urban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56:707-716.
  14. Liu J, Li H, Skitmore M, et al. Experience mining based on case-based reasoning for disput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9, 97: 181-191.
  15. Ochoa, Jorge J, Shen, et al. Experience mining for decision making on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 An innovative approach[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3, 29(1):40-49.
  16. Afuah A , Tucci C .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M]. Irwin/McGraw-Hill, 2001.
  17. 李志刚,李兴旺. 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 管理科学, 2006, 19(3):2-7.
  18. 李广挺.基于扎根理论的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9. 杜晓君, 杨勃, 任晴阳.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的边界跨越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学, 2015(2).
  20. 陈颖. 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企业创业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64-68.
  21. 白长虹, 刘春华. 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尔、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案例相似性对比研究[J]. 科研管理, 2014, V35(3):99-107.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1.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生态学,布伦特兰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向实践进行转变,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进入21新世纪的全球战略,从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兼顾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也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其在日渐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中立足并发展。

目前,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表述,因为它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但是它被普遍接受为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已有的研究都是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表1.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