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 工程质量管理发展及现状:
(1)王伟(2017)指出工程质量管理经过了工程质量检验阶段、质量统计管理阶段、质量全面管理阶段。其中,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方式为事后检验,对质量控制的意义不大。为了弥补质量统计管理的不足,人们开始将数理统计理论利用在质量管理中,将质量检验变为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质量统计管理阶段的数理方法应用,不免弱化了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限制了管理水平的提升。【1】
(2)邓朗妮、罗日生、郭亮、马晋超、黄晓霞(2016)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指出,建筑项目质量管理属于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同的项目要充分运用符合项目的实际管理手段,才能确保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的实现。在我国,目前各项目采用的项目管理方法还是由美国休哈特博士在20 世纪30 年代所总结出的PDCA 循环原理。【2】
(3)张红艳(2017)认为由于国内相关信息系统基础不健全,行业需求牵引不足,导致我国的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较国外同行差距较大。行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共享障碍多,材料、工艺的不断变化加剧了这些差距,进而导致质量问题不断出现。【3】
2.BIM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王伟(2017)表示项目设计阶段利用Revit 软件快速检测工程项目各专业之间是否有冲突,大大减少因专业设计冲突留下的质量隐患。业主、设计方、施工方可以在项目设计阶段中共同参与,加强项目的前期设计的交流。项目施工阶段中,BIM 技术的软件建模可以对工程项目进行实体模型模拟,将现场设备性能及工作状态,建筑材料信息导入到工程项目模型中,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随时查看施工质量状况。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及时将质量信息录入所构建的BIM 模型中,进行质量实时跟踪控制。【1】
(2)邓朗妮、罗日生、郭亮、马晋超、黄晓霞(2016)以广西百色干部学院工程项目为例阐述BIM的应用:在建筑信息模型构建中,系统自动对构件进行编码,形成其固有的ID 识别码,方便工作人员在应用模型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和查找。查找到所需要检查的构件后,然后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关于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要求作出质量是否合格的判断并记录下来。采集到相关数据后,把质量控制要点通过技术交底确定好,然后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提取相关构件的相关数据和质量验收要求,通过BIM 软件共享参数平台,形成一个三维模型信息数据库。当质检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时,就可以根据质量控制的要求,检查时调用,严把质量关。此外,质检人员也可以通过共享参数平台,把实时检查结果输入模型,反馈给项目负责人,让其作出相关的反应,使项目顺利进行。【2】
(3)陈吉祥(2017)表示BIM模型在针对施工之中质量进行相应的记录之后,要针对所记录的质量信息之上传递到数据库之中,从而很好的为原先模型之中加设一项新的维度-质量信息维度。在质量信息之中,具体内容、质量情况、处理情况以及时间来必不可少,还得要添加现场搜集的信息,最终形成一个完整化的质量信息,和BIM模型之中既定构建来进行有效的联系。【4】
(4)曹江红, 纪凡荣, 解本政, 武志军(2017)指出在BIM 模型应用于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将现场出现的问题加以记录,并通过网络实时反映到BIM 模型中,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BIM 模型随时查看现场质量情况,实时掌握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做到对制造工厂以及装配现场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工程质量实时动态监控,做到对重大质量问题的规避。【5】
(5)李亚东,郎灏川,吴天华(2013)指出在基于BIM 的质量管理中,可以由施工单位将材料管理的全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各项材料的合格证、质保书、原厂检测报告等信息进行录
入,并与构件部位进行关联。监理单位同样可以通过BIM 开展材料信息的审核工作,并将所抽样送检的材料部位在模型中进行标注,使材料管理信息更准确、有追溯性。将BIM 模型与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相对比,将相关检查信息关联到构件,有助于明确记录内容,便于统计与日后复查。隐蔽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报验、审核与签认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