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摘要:施工扬尘随着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的出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也受到了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施工扬尘给身处一线现场的建筑工人的职业健康带来的风险,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处理这种风险,背后所影射的问题等同样值得社会的思考。本文在整理相关文献后,着重对施工扬尘、风险认知、应对行为这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评价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施工扬尘;风险认知;应对行为
如今,建筑工人的职业健康问题逐渐上升为社会问题,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另一方面,施工扬尘因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多次处于舆论中心,也成为学界青睐的热点之一。然而,建筑工人从自身出发,如何看待扬尘对职业健康造成的威胁和风险以及如何处理这种风险,却是一个涉及到施工扬尘、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本文对施工扬尘、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评价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之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铺垫。
1 施工扬尘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的对施工扬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建筑施工扬尘的形成机制;2、排放因子等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扬尘的粒径组成、分布及运动规律等;3、施工扬尘带来的污染与危害;4、施工扬尘的防治研究。
1.1施工扬尘的形成机制
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有地基开挖阶段、地基建设阶段、回填阶段、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和室内装修施工阶段[1-2]。由于各阶段的施工特点、施工活动及场地条件不同,施工扬尘的产生与排放也会有所差别[3]。在地基开挖阶段和回填阶段以土方施工为主,黄天健(2013)、郭默(2010)、Muleski(2005)等人认为土方是扬尘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涉及的活动有挖掘、运输和回填等。他们指出,人为的活动、施工设备等使地面土块松动、破碎并尘化,极易在风的推动下产生扬尘[1-3]。冯昌亮(2014)还提到,在这一过程中,施工场地的地表和植被均受到破坏,造成土壤裸露,遇风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扬尘[4]。此外,基坑内路面的难以硬化也是产生扬尘的原因之一[5]。而在地基建设阶段,除了土方外,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运输与加工,大量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等同样会促使扬尘的形成[2][6]。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扬尘的主要来源为钢筋、混凝土、木模板等材料的加工、模板拆支及混凝土的浇筑等工序,同时伴随场地道路车辆的经过[1][7]。到室内装修施工阶段,植筋打孔、抹灰粉刷、刮涂腻子等都会产生扬尘,且由于这一阶段的施工具有封闭性,扬尘不易扩散,大部分滞留在室内[1]。因为施工扬尘的产生具有排放随机性大、难以量化等特点,目前研究大多围绕起尘环节及影响因素,其产生机理尚未明确,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2排放因子
与施工扬尘的其他方面相比,排放因子的相关研究是较为普遍的。排放因子是用于定量计算某类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代表值,建筑施工扬尘排放因子一般用单位时间单位施工面积扬尘排放量表示,也可用降尘作为监测指标[6]。国外较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局对大量排放测试的数据回归分析后,在排放因子手册(AP-42)中给出扬尘量估算公式,并在之后定期进行更新[8-10]。这也是目前为止最具权威性、较为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估算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国内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施工扬尘排放因子研究,运用的主流研究方法有降尘法和Flux-FDM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玉虎(2007)、赵普生(2008)等人的研究,他们分别采用降尘法和Flux-FDM法对北京、天津的建筑施工工地进行现场扬尘排放的实测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超声波衰减法、光散射法、压电振动法也渐渐得到应用[13-15]。在扬尘的时间分布上,黄玉虎(2007)、Rita(2016)、薛屹峰(2017)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季节建筑施工场地的扬尘排放强度是有差异的[11][16][17];在空间分布上,John(2004)和田刚(2008)发现,扬尘浓度与同一平面上距地面的垂直距离,同一高度、同一方向距扬尘源的线性距离存在一定关系[18-19]。施工扬尘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迁移于空气中粉尘的运移研究,Fuchs(1960)是最早对粉尘运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发现了尘粒扩散的多种规律[20]。之后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目前应用较广的的高斯模式和K-理论[21-22]。国内关于扬尘运动扩散规律的研究稍迟于国外,但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数值计算和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建筑施工扬尘运动的动态分析[23-2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