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PPP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多元化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并且由于政府部门管理模式转型以及较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及其优势的PPP模式得到广泛和快速地推行。随着PPP项目的推进,国内学术界对PPP模式的相关研究无论从数量、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PPP模式;PPP的应用;政策;风险管理
一、PPP的基本概念
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9]与BOT相比,狭义PPP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可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7]PPP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且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2017年11月27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了第一份成员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监测报告《PPP监测》。
- PPP模式的应用
PPP模式起源于英国,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自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引入以来,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探索阶段、试点阶段、推广阶段、反复阶段以及普及阶段。[1]最适用于PPP的项目是大型资本密集型如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特别是未来现金流可为偿还银行贷款提供保障的项目。PPP项目适用原则是提高效率(同质产品/服务的单位价格)。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08年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采用了项目法人招标融资方式,就是PPP模式的运用。结合城市地铁交通建设项目的实例,采用蒙特卡洛技术和内部收益率法对城市基础设施PPP模式的特许经营期进行了探讨,从而为PPP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2]。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其他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在目前老龄化严重的中国,积极发挥PPP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能是未来养老保险的一大趋势。以江阴新农合为例,分析了PPP模式在新农合医疗有着显著的优势。[3]
三、PPP在国内的政策
PPP模式是一种(长期)特许权项目,最适用于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所有权归政府)。政府将投资、建设和经营特许权交给企业,但政府拥有终极所有权。特许期一般为10-30年,期满后无偿移交政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