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领域: 笔者就课题中提出的以车站为载体的新混合街区模式的设想,做了涉及学科内外多领域的资料收集工作,资料搜集的范围涉及到了专业论文、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文献。就我目前能力范围内收集到的资料而言,国内外对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建成实例,但均着眼于在交通枢纽基础上进行商业、居住、办公的开发,与课题中车站化整为零和街区混合的设想有所差异。 陈程、俞一杰在《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研究》中将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四种模式——综合体模式、居住社区模式、商业模式、办公模式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大量社会车辆造成的道路负荷过载,二是公交车的噪音、尾气等破坏了公共空间品质。这两个问题也是PABT场地亟需解决的,可见现行的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对于解决PABT带来的城市问题并无明显效果。 刘旭秧、邵楠在《地下空间规划案例: 巴黎拉德芳斯》中提及拉德芳斯别具一格的交通设计: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地面上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以一个巨大的广场相连,而地下则是道路、火车、停车场和地铁站的交通。作为巨型交通枢纽的典范,当前的拉德芳斯面临着交通运载能力严重饱和的问题,且过于理性的分层交通系统也极大降低了换乘效率。这是未来大型交通枢纽可能面对的共性问题——理性而精密的交通设计无法战胜不断膨胀的城市车流。 生物领域: 方格网体系是曼哈顿城市规划中尤为显著的特点,规整的街区看似是相同的,可复制的,但内在是有机的,可变的,通过城市道路相互联系。这与生物细胞的存在方式十分相似。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发现菌根真菌与植物细胞的共生模式与我设想的车站和街区的关系有很强的相似性:真菌对植物细胞进行包裹,向外拓展其吸收营养的通道,向内渗入细胞内部,与各功能有机结合。因此我通过研究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互利共生机制在空间中的应用,探索以车站为载体的新混合街区模式。
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菌根的主要作用是扩大根系吸收面,增加对原根毛吸收范围外的元素(特别是磷)的吸收能力。菌根真菌菌丝体既向根周土壤扩展,又与寄主植物组织相通,一方面从寄主植物中吸收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供给植物。
外生菌根的特征是真菌菌丝不伸入根部细胞,真菌菌丝体紧密地包围植物幼嫩的根,形成菌套,有的向周围土壤伸出菌丝,代替根毛的作用。外生菌根能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积,可以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供给植物利用,同时又能从植物根的分泌物中得到营养,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植物更加茂盛。 内生菌根是真菌的菌丝体,主要存在于根的皮层薄壁细胞之间,并且进入细胞内部,不形成菌套。因此,具有内生菌根的植物,一般都保留着根毛。它们侵入植物根后向细胞中伸出球形或分枝状的吸器,从根外表看不出有菌丝存在。 图片来源:日本産ハルシメジ類の菌根の形態及び生態とその利用に関する研究
真菌网络是树木之间的交流通道,已经有证据显示水和糖分会从较年长的树里转移入菌丝网络,所以菌丝网络也有可能会为那些较为年轻,还未能自力更生的树木提供养料。在草本或者其它非木本植物中,菌根被证实可以在植物受到昆虫或病原攻击的时候向其它植物发出警告,也可以向周围的同种或者异种植物输送必需的养料。
这是一幅描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内一块30米*30米的花旗松林下菌根网络的模拟图。图中只展示了花旗松(绿色的锯齿状圆斑,圆斑大小与树的直径成正比),以及两种菌根菌。图中的黑点代表科学家们为测定树根周围的根须腹菌,而在土里钻孔取样的位置。图中的直线标出了在菌根样本中找到了哪棵树的根须。 图片来源:《环球科学》 |
四、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本课题针对PABT附近汽车拥堵,缺乏活力的现状,揭示了传统功能分区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研究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互利共生机制在空间上的应用,发掘以车站为载体的新混合街区模式,以达到城市资源有效分配的目的。 若将曼哈顿各街区比作一株植物,其内各功能则是规律排列的细胞,新型的车站需像菌根一般对细胞进行包裹,向外拓展其吸收营养(运输人口)的通道,向内渗入细胞内部,与各功能有机结合。至于各功能之间的如何保持特定联系又在界面上明确区分,则必须深入研究菌根与植物细胞共同作用的机制在空间上的应用。 在城市层面,各街区之间的联系也应如菌根与植物一般,通过菌根传导达成信息的交互,并在植物群落间共享营养。新型车站不仅是城市中物质传输的渠道,也是信息交互的方式,信息交互有赖于当前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 通过对这种互利共生机制的研究发掘以车站为载体的新混合街区模式,并放入实际场地中进行验证,发现问题后进行改进,多次试错后生成实际车站方案,并在基地内进行推广,用以解决传统功能分区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