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前期文献资料研究与实地调研考虑了设计内容、尺度以及历史价值等层面的不同,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历史、地理沿革与文化意义: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并结合调查分析法与比较研究法,一方面纵向总结出西安东岳庙各历史时期(宋、金、元、明、清)的建筑组群总体布局,根据文献分析各历史时期总体布局变化所受的影响因素,同时对西安城市地理的文献与历史地图进行研究,以探讨东岳庙与西安城市地理历史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横向展开对礼乐文化、道教文化与民间东岳信仰的文献研究,并与其他岱庙及地方东岳庙的形制进行比较,以归纳西安东岳庙作为地方祠庙在选址、总体布局等建筑特点上的共性与个性。
根据文献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得以重修,现状东岳庙也主要是在明朝时期东岳庙的基础上形成的;民国六年(1917年)东岳庙主持谷天贵和土地焦元芳,在庙内创办了道德学堂,培养道德人才、弘扬道教文化;民国二十年(1931年)规模扩大,遂改名为道德小学;解放后1953年,依地定名为昌仁里小学;文化大革命中庙内塑像被毁,石牌坊、石碑被砸;1983年大殿由西安市政府进行了维修,整体结构完好,直至2005年昌仁里小学搬出,东岳庙作为西安市民俗博物馆延续保留至今。
通过对西安各时期历史地图的搜集与研究,具体对比确定了东岳庙在唐长安城与五代新城、北宋京兆府城、金京兆府城、元奉元路城、明西安府城、清西安城以及民国西安城的相对位置及其与街区、城墙的空间关系。
借助官方文献、地方志与文人游记等文本研究,对府州县级别的东岳庙及其他同等级级别庙宇的祭祀资料进行类比归类,寻找规律,以定位东岳祭祀与东岳文化在祭祀文化中的地位及意义,确定东岳庙祭祀仪式、仪轨与祭祀空间的特点,为后续格局复原做资料研究基础。
2. 周边环境及街区调研:以实地调研为主,并辅以所在街区与主要街道的相关变迁与发展的资料调查,包括东岳庙邻近的东大街、东一路、昌仁里与尚勤路,其中,以东岳庙所在街区发展历程为例,可梳理为:
·1649年,清政府为缓和满、汉接触,缓和民族矛盾,在西安市内设置“满城”,专供满人居住。由于八旗驻防兵分屯其内,人们又称它为八旗驻防城。研究片区位于“满城”东南隅,1912年,陕西都督下令拆除“满城”城墙,从此满城消失。
·1927年7月,陕西省政府迁入皇城后,在东、西、南门外分别开辟了东新街、西新街、南新街。
·1928年,西安市政府正式将原“满城”区域划为新市区,是年秋,开拓修筑了尚德路、尚仁路、尚俭路、尚勤路四条道路。1929年,开辟了以“崇”字起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条道路,即现在的东、西一至八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