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文化中心建筑方案设计(9)文献综述

 2023-06-06 10:02:50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前言近年来,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的设计如何契合城市地域特色以及场地场所文脉,以避免沦为城市名片竞争中又一标新立异的产物,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主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趋缓,城市建设正在经历从增量到存量的过渡,这种背景也为城市修复割裂的文脉、激发场所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条件提供了喘息之机。

在这种需求之下,单纯的建筑学层面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更需要上升到城市设计的角度,统筹规划文化建筑之于场地之于城市的意义。

二.主要观点场所文脉的概念来源于后现代主义,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首次提出,他认为应该把环境心理学引入城市设计,将城市景观分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部分;并从人的活动和空间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在评判城市设计的标准上提出活力、感受、事宜、可及性和管理五个维度由此推论,好的文化建筑应当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让使用者融入建筑与场地构建的空间氛围。

以久负盛名的法国蓬皮杜中心为例,二战结束后虽然以柯布西耶、密斯等为首的现代主义巨擘引领的现代主义建筑席卷全球,但法国巴黎鲜见混凝土玻璃盒子的建筑,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公众缺乏了解现代艺术的平台,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权将古典的艺术品都放在了古老的博物馆中从而阻遏了公众参与的可能性。

而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中心从建筑和城市两个维度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在城市设计层面,充分开放的公共广场、轻盈的外部结构既与周边的古典主义建筑形成了微妙的对比又拉近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建筑层面,它用复杂、轻盈、色彩等手段避免了国际主义建筑饱受诟病的冷漠和纪念性,同时创新地将交通、结构、设备等移到建筑外围,留出中央巨大的使用空间,完美再译了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理念,也无意中暗合了凯文林奇所说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以下将会在城市设计层面根据文化建筑与场所文脉、场所活力与公众参与两个方面试分析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文化建筑当中的应用可行性。

第一点,有关场所精神的最早描述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宗教和神话的崇拜。

场所精神一词源自古罗马,他们相信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一生,同时这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