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店至班竹园道路施工图设计文献综述

 2022-08-02 15:00:19

吴家店至班竹园道路施工图设计文献综述

摘 要:道路交通对于繁荣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经过几十年的道路建设,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发展,道路里程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理论及技术研发应用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及教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凡新路建设均是完善地区交通的需要,提高路网服务水平的需要,并为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改善地区的需要。新路的辟筑为上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的铺设提供条件,满足周边地区开发的需要,为周边地区建设提供了必须的市政配套设施。吴家店至班竹园的道路修建,能够很大程度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很大程度的满足我国现有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就道路的路线设计、路基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进行论述。

关键词:路线设计、路基设计、路面结构设计。

  1. 道路的施工路线设计

无论是公路还是城市道路设计,都要受到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

约,设计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设计出一条符合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车需求、工程造价最合理的路线来。路线走向的选择,应根据指定的路线基本走向(路线起、终点和中间主要控制点)、公路网规则、公路功能、等级,结合铁路、航运、水运、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和城镇、工况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由面到带,从所有可能的路线方案中,通过调查、分析、比选,确定一条最优的路线走向方案。[2]该道路建设选线时,应满足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吴家店至班竹园沿线的地形地貌,合理进行布线。路线的起终点及中间点必须经过重要的城镇或地点。2、路线方案选择应以最大限度地带动吴家店和班竹园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3、路线选择应与已有的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互补,发挥最佳的综合运输效益。4、针对路线所经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等,按拟定的控制点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比较、优化和论证。5、当采用穿越方案时,应选择合适位置采用最短路径通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6、选线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严格保护耕地。7、公路选线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避免稀有动植物保护区,避免切断动物迁徙通道,无法避免时,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动物通道或天桥。8、选线工作应从三维角度考虑公路的平、纵、横立体线形的组合与合理搭配,并考虑挖方材料的利用和取、弃土场的分布。9、路线应符合规划要求,使设计路线与相交道路尽量正交,尽量简捷。10、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又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路线应在满足使用任务和性质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标准和技术指标、工程投资、施工期限和施工设备等因素,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精心选择,做出合理的方案。[2]道路为了避免障碍、利用地形,以及通过必要的控制点,致使在平面上常出现转折。在路线转折处,一般均用圆曲线连接,以使车辆平顺地由前一条直线路段转向驶入后一条直线路段,所以要分析研究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的规律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汽车行驶的通畅、安全、迅速、经济和舒适。[8]

二、路基设计

路基作为路面结构的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且坚固而稳定的路基为路面结构长期承受汽车荷载提供了重要的保证。[1]路基承受汽车行车荷载的作用主要在应力作用区,其深度一般在路基顶面以下0.8米范围以内。此部分的路基可视为路面结构的路床,它的强度与稳定性要求,应根据综合设计的原则来确定。路基设计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充分收集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基础资料,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区域到具体路段的自然情况,并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考虑采用机械化施工的方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路基填挖高度和周边环境景观等,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进行路基排水防护和弃土取土等的综合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12]

通常根据公路路线设计确定的路基高程与天然地面高程是不同的,需按切实情况进行填筑与挖掘。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段修筑的一般路基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路基断面形式,确定路基宽度与路基高度。2、选择路堤填料与压实标准。3、确定边坡形状与坡度。4、路基排水系统布置和排水结构设计。5、针对特殊工况的路基还可能需要进行破面防护与加固设计。6、附属设施设计。 [1]我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规定:“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高程为陆基边缘高程,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高程;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高程可与新建公路相同,也可采用路中线高程,设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高程为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高程”。[3]路基的填挖高度,是在路线纵断面设计时,综合考虑路线纵坡要求、路基稳定性和工程经济等因素确定的。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出发,路基上部土层应避免毛细水过大的影响(如使其处于干燥、中湿状态或考虑基质吸力的影响),处于相对干燥状态。[1]路堤填土的高矮和路堑挖方的深浅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规定,使用常规的边坡高度值,作为划分高矮深浅的依据。[4]路基边坡坡度的大小,取决于边坡的土质、地质构造(路堑)及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边缘边坡的高度。在陡坡或填挖较大的路段,边坡坡度不仅影响到土石方工程量和施工的难易,而且是路基整体稳定性的关键。因此,确定边坡坡度对于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至关重要。[3]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针对路基排水,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一般情况下,地面和地下设置的排水沟渠宜短不宜长,以使水流过于集中,应做到及时疏散,就近分流。[1]为确保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路基的防护与加固,也是不可缺少的工程技术措施。路基的防护与加固措施,主要有边坡防护、沿河路堤防护与加固等。

三、路面结构设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