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施工监控综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0 09:53:21

文献综述

1、研究的背景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道路桥梁的工程量大大增加,工程复杂度与日俱增,建设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控、验收各个环节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桥梁是道路建设的重要部分,因各类桥梁交通量与交通荷载的剧增,工程质量必须大大提高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而施工监控是现场控制的一个环节,是最为直接的一步,施工质量、人员因素、材料因素、外界环境、外界荷载等都有可能影响桥梁的成桥质量。因此,为了使桥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对桥梁施工监控的要求也相应地变得更高起来。目前对工程的施工监控效果的评价都依靠人为主观判断,给出的是定性判断,评价结果不够细致精确,而怎样才能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主要关键工序的监控效果做出比较精准的评价就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对于漫长的桥梁史来说,各国对桥梁施工监控进行完整系统地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日本对施工监控进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在进行日野连续梁桥的修建时,就对施工阶段的结构参数的变化进行过监测。到了 80年代后期,日本的桥梁研究工作者H. Tom 和N. Fujisawa 在斜拉桥CHYCHBY的建设过程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索力的调整,并成功地运用计算机联网技术,建立了一个斜拉桥施工自动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设计值与实测值的实时对比分析,有效地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结构的精度和安全性,并能有力的保证施工进度。此后,日本的桥梁研究工作者在Nichu 桥(1989 年竣工)Tomei-Ashigara 桥(1991 年竣工)的施工过程中建立了斜拉桥施工过程双控系统,并且使用该系统进行了现场微机监测计算。但是以上所做的可以说只是对桥梁施工监控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几乎没有对施工监控效果以及施工监控效果的综合评估进行研究。

当下国内对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应用开始研究起来,拟定发布在设计标准之上的桥梁承力的评价规程。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陆亚兴等人依据桥梁结构特点,做出了桥梁缺损状态的监测内容及评价等级,并写出了计算模型。国内对工程方面的其它论文也有不少,其中对于桥梁方面的论文研究的发表有如下方面:根据桥梁受力特点建立安全性评价;对桥梁结构受损状态与桥梁整体安全性能联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方法对其总体评判及量化它们间的联系;对大跨度桥梁健康状态评估,定期和长期监测实际数据进行综合评定:桥梁状态可靠度评估,把模糊评估理论引进到可靠度理论中,计算桥梁在寿命期内的实效概率;对桥梁损伤的评估;在桥梁多方案评价中的应用,从技术、经济等评价多种方案;在20世纪初,张永清等人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建出桥梁安全性评估模型,加上专业人员的经验,分成多级评估和打分联系一体,定出各因素的权重和隶

属度。中国有学者探讨了工程技术状态中利用了隶属度而来定出对等的技术级别等这些方面,但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精度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经历“动工一计测一析算—校正—预报”的反复过程的一个记分来评判监控结果。

建立智能监控系统是桥梁施工监控和运营期间监测的发展趋势。在大型桥梁的建设中,由于规模较大并且结构复杂,监控内容繁多,使用常规人为操作的方法来进行监控会变得很难实现,需要通过监控人员在各个测点处安装传感器,再应用信号采集技术来获取相应的数据,照此方法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利用网络传输技术来形成一个实时的智能监控系统。这也是现代施工监控的一个发展方向,相对于传统监控方法,智能监控系统可以使桥梁施工监控更加简单便捷而且科学可靠。现在那些研究桥梁建设比较早的国家,已经普遍地将施工监控纳入桥梁施工管理中。这些国家的施工监控系统也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完善的可以自动监测、实时分析和施工阶段预测的施工监控系统,同时,它们还很重视成桥后桥梁运营状态的监测,在桥梁成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利用在建造时埋设的测点来对桥梁不用时期的运营状态进行监测。越来越完善的施工监控系统使得施工监控效果越来越好,对于桥梁建设的每一个施工阶段,我们都应该依据其监测数据对施工监控效果进行打分评级,以便能更直观的看出施工监控效果的好坏,更好地调整之后的施工监控方法。

总之,随着桥梁施工监控系统的日益完善,桥梁施工监控效果开始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当前对施工监控效果的评价往往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给出一个笼统的定性的评价结果。因此,在桥梁施工监控综合评价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