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跑道场地陆域形成软基处理的文献综述
- 研究背景
机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它的存在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给这座城市的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发展途径。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空中交通流量越来越拥挤,机场的建设需求是越来越高,怎样在复杂地基上形成机场场地,怎样充分运用场地,这对我国的机场跑道设计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运输吞吐量保持持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这么多机场里面,沿海城市的机场运输量占了全国运输量的一大部分,这充分说明沿海城市的机场运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沿海城市土层情况十分复杂,含水量较高,有着较为深厚的淤泥层,这种地基对施工有着较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以强夯法为主,这类方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锤从高处落下,从而反复夯实地基。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水泥土搅拌法开始被运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等地基,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水泥浆作固化剂,与软土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种复合地基起到加固的效果。当在施工场地空间较小,又要不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情况下,高压旋喷注浆法的优点就凸现出来,该方法的出现归功于高压泵、钻机和特殊喷嘴结构的创新创造,它处理地基的实质是将水泥与土互相结合,形成强度较高的水泥-土网格结构。
- 国内机场的相关研究
2.1地基处理的相关研究
地基处理是指用于改善支撑建筑物的地基的承载能力或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的技术措施。它主要采用强夯法、换填垫层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旋喷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桩锤冲扩桩法等方法来解决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问题、压缩和不均匀沉降问题、渗漏问题、液化问题以及特殊土的特殊问题。对此以下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何淑军[1]等人在克拉玛依机场溶陷性地基处理实验研究中,采用浸水预溶强夯法对克拉玛依机场地区的地基进行处理。在非盐渍土区,若场地土天然含水率和最佳含水率差别比较大时对地基土加湿;在盐渍土区,根据直接浸水和深层浸水的具体要求确定预浸水量,然后进行浸水预溶,处理好垫层后进行强夯,最后进行夯后检测。这个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相关的指标参数和施工组合程序未得出定量的关系和最优模式。
徐捷[2]等人在新郑机场软土路基强夯法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中,采用ABAQUS软件对强夯加固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认为随着夯锤锤击的次数增多,压缩模量显著增大,夯沉量逐渐变小并且趋于稳定,由此得出强夯作业有着最佳夯击次数,施工中若小于该次数,则土体的加固效果得不到预期效果;若大于该次数,则机械的能源会大大浪费,效率降低。该课题的研究缺陷在于土体在大能量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本构关系不明朗。
胡延玉[3]等人在营口机场飞行区软基处理实验及优化设计研究中,通过典型实验区的现场地基处理和现场数据的监控检测,对高真空降水、场地垫层、强夯、碾压进行效果对比和规律汇总,采用FLAC3D对实验区进行数值建模、赋值、对比,并预测营口机场场区的共后沉降,确定了营口机场飞行区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时采用“垫层 1500kNbull;m强夯”方案。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