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历史课堂的“在场感”——新教材背景下乡土史料运用探析文献综述

 2022-08-11 16:29:36

在乡,在场

——乡土史料的运用以增强中学历史教学在场感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场感首先来源于学生身份的双重性,即作为城市居民和课堂参与者,学生天然地具有生活与课堂产生联系的要求。学生既是生活的体验者,又是课堂的体验者,而在场感则强调在建立生活与课堂联系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直接体验,并以此培养学生从体验出发的主动的历史理解。这同时呼应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在国内外教坛,对于在场感的直接研究虽然不多,但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归纳,能总结出加强历史学科教学在场感的几个关键点,即把握细节,创造情境,避免科技带来的流水线课堂等。作为加强在场感的必要途径之一,运用乡土史料加强教学效果已经是我国教学界并不罕见的一种方法,但囿于乡土史料对教师在实践、运用上的要求,以乡土史料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需要规避的问题,因此实际上,乡土史料的落地机会并不如其他授课技巧那般频繁。

关键词:在场感;乡土史料;历史教学

一、文献综述

正如文题“在乡,在场”所示,本综述主要包括乡土史料和中学历史教学在场感这两方面的文献评析。“在乡”强调的是学生作为所在城市的一份子,在城市中生活,在城市历史文化中浸浴,城市的一切与他息息相关。而如果我们将目光从大城市转回到一方小课堂,那么学生在作为一个城市居民以外,还具有历史课堂参与者、历史学习者的又一个身份。城市市民与历史学习者。这种身份的二重性要求课堂教学与生活交融,减少身份的二重性带来的割裂感,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体验,此即为“在场”。“在场”作为一个德语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指物体本质的呈现,强调事物的本质只体现在个人对其的直接体验中而不是外在的、被给予的定义中,实质是强调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最直接体验。之后,“在场”这一概念在不同的领域被不断沿用,其最为显著的应用则是在教育领域。在教育教学中,“在场”被直接解释为学生对于课堂的体验和对课堂内容的直接理解,与之相对的则是课堂、教材设置中对于学生有距离感的内容。强调“在场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进行拓展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的内容,努力寻找其与学生实际生活、城市风土人情的关联。而历史学科由于其天然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存在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辽阔,总览社会发展等特点,在教学中有着诸多与“在场感”无法分割的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被归纳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且为“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很明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要求。而“在场感”所包含的“生活-课堂”两重性,使得加强“在场感”既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核心素养最终目的的一部分。

关于“在场感”作为加强课堂效果、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的研究,在国内外教育界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归纳。在历史教学中,“在场感”被理解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最大程度的接近,即一种“置身其中”的身历其境感,主要起到了破除历史的虚无感的作用。在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在场感的加强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课堂教学细节的把握,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两方面的细节。例如教师高芬华在其课堂实录《历史与现实的“在场”——例谈历史教学中对细节的作用》中提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呈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来使学生接近历史,营造一种“在场感”,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感与现实感的思考。教师马维林又以“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培养运用时空观念理解历史的学科能力,采用具体的历史坐标的方法,分析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等要素,形成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实现“在场”,并且实现辩证的历史认识。甚至有美国学者 Brimberg在《历史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出,历史教师需要成为新闻现场的摄影记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各式镜头(长镜头、中间镜头和特写镜头等)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像“新闻的始末”一般的完整的教学。通过不同“镜头”视角的切换,教师带领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游走,最后形成整体的“历史认识”。

二是教学现场也就是教学情境的设置。“现场”这一概念也多次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设置“历史现场”,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杨晓奇在《教学现场感:内涵、特点及其培育策略》中强调了教学现场思维、教学现场敏感、教学现场态势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以调动多种心理要素来产生综合性教学现场感受与体验”的要求,使课堂具有感染性、情境性、具身性、体验性与创生性等特点。教师吴卫江也指出,提高历史教学课堂的在场感和有效性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情境教学,通过设立从实际出发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此外,外国学者Erekson, Schrum等提出的在课堂内部设置课堂展示、模拟采访式的问答交流会,在课堂外采取联合博物馆、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实地游学也是增强学生在场感,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新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