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电影课程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电影课程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关于小学电影课程模式的研究、关于小学电影课程取材的研究、关于小学电影课程方案的研究三大部分出发,对小学电影课程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了解现状,吸取经验和不足,来开发一套具有指导参考意义的课程方案。
关键词:电影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
-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电影课程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其价值得到多方认可,但具体教学方案的指导却存在缺失。为了开发一套具有指导参考意义的课程方案,使电影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服务,笔者对国内外现有的有关电影课程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关于小学电影课程模式的研究、关于小学电影课程取材的研究、关于小学电影课程方案的研究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中提炼出可借鉴之处,也发现不足之处,吸取相关经验教训。
- 研究背景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重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又指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2]在各类政策颁布的大环境下,各地各校也开始纷纷响应,大办综合性实践课程,不再将其置于办学角落。总体可见,教育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受重视度也日渐提高,学校对课程开发的需求也自然越来越大。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6年9月,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为课题负责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了其研究结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转而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巨大凝聚力与推动力。这六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树立了我国新世纪教育立德树人的风向标,呼唤引领着课程的改革与开发。
(三)各方对电影课的认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