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奖励类型对中班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12 11:21:26

不同奖励类型对中班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应该知道说谎是不对的,5-6岁的幼儿应该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说谎作为幼儿不断社会化并且做出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必经过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更是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皮亚杰就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展开了有关的研究。本文就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关于幼儿说谎行为做一综述。

关键词:说谎;幼儿;认知;行为

一、文献综述

说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研究数据表明人每天平均要说两次谎(DePaulo,1996),每一个谎背后又藏着无数的谎言。当然这也不外乎我们的幼儿,国内外研究表示部分幼儿从两岁半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说谎开始(Pereira,Postma,Shahid,amp;Swerts,2014)。我运用回溯查找和顺序查找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献,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幼儿说谎行为做一综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一)说谎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皮亚杰就对说谎下了定义,他认为 10-11 岁的儿童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说谎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其表现是有意歪曲实际情况,竭力对事实和事件造成不正确的印象。

对于说谎很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的实验和结论作出了相应的定义。不过经过梳理可以将说谎的定义归结为三大理论:(1)命题理论(propositional theory of lying):持命题理论观点的研究者们认为言语涉及的“事实”、说话者的“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在说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道德评价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组成了说谎概念与道德评价的认知结构。(2)原型理论(the prototyical approaches):原型理论通过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成分、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分、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分三个语义成分定义原型说谎。如果是原型真话,则这三种成分都与原型说谎的特征相反。(3)民俗理论(a folk loristic model)20世纪年代末,的民俗模型理论向原型理论提出了质疑,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一种言语表述是否被认定为谎言不仅取决于说谎的原型成分是否出现,还取决于交谈发生的背景。[1]

汪娟[2]在期刊中对于谎言和欺骗的联系做出了一定的讨论,她认为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同时她也肯定了对于说谎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陈述,但万变皆不离三大要素,即上文提到的原型理论中的三个语义成分,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要素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为典型的说谎行为。这三大要素也是目前对于说谎行为判定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从说谎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比较全面的对于说谎者的意图进行了概括,为未来进行说谎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