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本位观的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2 11:23:50

基于儿童本位观的语文童话教材选编研究综述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摘要:儿童本位观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学者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编做了研究分析,包括不同版本童话教材的对比研究、童话教材选编策略研究等。也有学者在儿童本位观的关照下,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对童话教材选编做了研究分析。总体而言,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研究正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缺少基于儿童本位观理论进行的研究,提出的童话选编策略缺乏创新性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儿童本位观;童话;童话选编

一、文献综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儿童本位观成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中外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儿童本位观做了诠释与研究。夸美纽斯提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卢梭在《爱弥儿》中首次发现了儿童;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开始受到国内学者关注,周作人、鲁迅等人深刻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当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继续发展,朱自强教授建构了当代的“儿童本位论”。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是最能体现儿童本位观的一种文学体裁。学者们对教材中童话的选编做了研究,包括各版本教材童话的对比研究、童话选编的改进策略研究等。少数学者基于儿童本位观,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对教材中的童话选编状况做了研究。综合各家观点,当下语文教材童话选编仍然存在着鲜明的教育至上主义、童话选材覆盖范围窄、经典童话删改过度等问题。当下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基于儿童本位观的童话教材选编研究,提出的童话选编策略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儿童本位观的研究

儿童本位观以儿童为中心,“本位”即主体、核心、重心之意。[1]儿童本位观源自教育学领域,顾名思义,就是以儿童为本,以儿童本身为教育出发点,以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国外最早的儿童本位观启蒙于文艺复兴时期,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一个世纪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遵从儿童的本性,围绕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发现儿童”的思想,首次突破了成人的标准,是儿童本位观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飞跃。卢梭并未直接提出“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继承发展了卢梭的儿童观,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和著名的“儿童中心论”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儿童的兴趣、个性和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美国学者麦克林在Children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一书中指出:成人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本性,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2]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观启蒙时间晚,成型过程充满艰辛。在中国古代,“父为子纲”(成人本位)的儿童观桎梏着儿童观的产生,具有现代意识的“儿童本位”的儿童观诞生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提出的“儿童本位”观,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思想组成之一,他所著的《儿童的文学》被视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宣言。“嘉孺子”是周作人后期对儿童本位观的传承与升华。鲁迅与周作人一起为孩子高呼“救救孩子”,其儿童观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孩子为本位”。在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也曾倡导“儿童本位”论,他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运用了“儿童本位”的字样来论述儿童观。[3]

当代中国,儿童本位观不断深化发展,代表学者有朱自强、王泉根、吴其南、刘绪源等。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教授总结了前人对儿童本位的研究,将其定义为:“儿童本位不是把儿童看作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始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4]他的《儿童文学的本质》,建构的是当代“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他的《儿童文学概论》是以“儿童本位”思想来建构儿童文学的知识体系。[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