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书写习惯文献综述
摘要:近20年来小学生书写习惯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小学生书写习惯的现状、不良书写习惯的成因、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策略三个方面。虽然以往小学生书写习惯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概念含糊、缺乏系统化和针对性、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之处。今后小学生书写习惯的相关研究要进一步全面与深入,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小学生;书写习惯;书写习惯研究
一、文献综述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奠基阶段,许多学习习惯都在该阶段养成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书写习惯就是其中的一项。小学生的书写能力一直受到教育工作研究者的关注,201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强调“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书写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文献“题名”为检索项,以“小学生”与“书写习惯”作为共同检索词,采取“精确匹配”方式进行检索,仅搜索到文献12篇。若以“主题”为检索项,则搜到文献共241篇。基于知网上的文献及其他搜集到的资料,笔者对近20年小学书写习惯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概括,并对其未来研究作出了思考。
一、小学生书写习惯研究概况
(一)国外小学生书写习惯研究概况
国外许多国家对书写都高度关注,但针对小学生书写习惯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献资料也比较有限。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书写能力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最早的书写动作源于婴儿时期的手势,而婴儿的其他动作也有书写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可以开始学习写字了,但在学习书写之前,幼儿必须做出相应的准备。如果幼儿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强迫他们握笔书写,容易使幼儿对书写产生厌恶情绪,产生不良书写习惯。就此,Lamme提出了精细肌肉发展、手眼协调、握笔的技巧、基本笔画的流畅与熟悉、文字的直觉能力、了解写字为沟通的工具并具阅读能力共计六项“书写前的准备”,教育者可根据这六项判断幼儿是否可以开始学习书写。[1]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起就高度重视习字教育,并将习字课列入必修课,后在习字教学理论与指导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如今的日本,小学开设“书写”课和“书法教室”,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并注重书写质量。在社会上,许多以杰出书法家为核心或以地域为界的的书法团体,每周也会在内设书法教室里上一次课。习字已经成为了整个日本的共识。[2]美国一直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视,即使在当今的数字世界里,他们仍然认为手写技能对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美国小学生必备的英文书写权威教材《Handwriting》至今出版已有一百多年,书中非常强调坐姿与握笔姿势,为适应书写者的不同需要,还特别编制了左手写字与右手写字两款辅导内容。书中遵循清晰的教学计划模型、分布讲解,指导学生从英文的字形、大小、倾斜程度与整体布局四方面进行临摹,奠定书写基础。[3]印度有研究者认为每个人的书写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笔迹会反映出他自身的性格特点。笔迹分析师可通过分析书写者书写时基线的倾斜,握笔的压力,字母的倾斜度和书写的大小(即笔迹分析),评估出写字者的性格特点。[4]
(二)国内小学生书写习惯研究概况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