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师范)专业为例
摘要: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靠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自教师专业化思潮兴起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各国所努力的方向。反思正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的研究日益兴盛,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教师的成长是包括职前教育、新任教师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终生发展的过程。要提高教师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无疑要从在校师范生的培养入手,本研究从师范生入手来对反思型教师进行探讨,对职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次综述将围绕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背景、关键词的概念定义、国内外现状研究进行展开。
关键词:职前教师; 教学反思; 小学教育;反思能力
一、文献综述
一、背景与意义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靠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自教师专业化思潮兴起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各国所努力的方向。反思正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的研究日益兴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受社会和教育发展因素的影响,更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成长的不断追求。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教师可以看清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取得进步。事实上,教师的成长并不是单纯地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不是对专家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机械模仿,更重要的在于激发教师对复杂教学情境积极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和愿望,如此才能使新手教师获得连续不断的发展,最终成为优秀的教师。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地追问什么是理想的教育,追寻自己对教育意义的理解。他将从单纯地询问“怎么办”发展为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这种思考促使他们对自我、对教育教学和学生有着更深入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即“成长=经验 反思”。年轻教师在经验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对教学多进行思考,便能一定程度下弥补经验不足的缺点。这也说明如果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教师走向真正的专业成熟。
教师的成长是包括职前教育、新任教师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终生发展的过程。如今,我们已从关注教师职后发展逐渐转变为关注教师职前发展以及强调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在职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师范生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应该更加积极的为日后成为高素质反思型教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也只有通过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教育情境和教学过程愿望,培养他们根据自己的积极思考而做出决定行动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对教育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对自身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的判断分析能力,从而缩短他们在进入教师职业的适应期。如今,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帮助师范生缩短从学生到教师间的适应期和成长期。师范生在师范院校学习阶段初次系统地接受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而此时掌握的知识能够较为深远地影响他们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队伍,促进职前教师对在自身成长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高、成长,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以提升实习教师的专业水平。处于教师职前阶段的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意识的深浅程度,影响他们对教学反思的科学认识和实践,能够影响他们以后是否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为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内在的专业保障。立足高校,沟通中小学,形成整合的优势以共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因此,关注职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培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10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潘天寿、丰子恺等十余万名人才,桃李满天下。学院系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单位,小学教育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随着小学教育专业的报名人数和热门程度增加,我校开放了“三位一体”提前招生通道和定向招生,为高考考生提供了额外的机会,同时因招考的条件的区别为我校小学教育学院引进了新型人才。在校期间学校也开通了转专业渠道,为想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便利。随着教育潮流和趋势作向,各级小学教育的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14级(现大四)及之前的年级在大一之后就分小学数学和小学语文两个方向进行分科培养,而从15级(现大三)进行改革,全年段培养方案均为全科教师培养,丽水定向招生一直为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在小学教育大二和大三分别有为期1周和一个月的见习实习,大四阶段则有三个月的见习时长。在学校学习期间,师范生主要学习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而到了见习期间,师范生则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累积经验教学技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