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死亡教育的现状调查——以杭州市幼儿园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2 11:31:13

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献综述

摘要:死亡教育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教育,其核心在于“由死观生”。当前关于死亡教育的研究涉及死亡知识、死亡态度以及教育途径。本文以死亡认知,死亡态度和死亡教育的开展途径为出发点,阐述了近年来死亡教育的相关研究,对研究现状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展望。

关键词:死亡教育; 死亡认知; 教育途径

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教育[1]

死亡教育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1963,Robert Fulton美国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的正式课程,开启了死亡教育的兴盛时代[2]。在死亡教育进入台湾和香港前,由于中国“未知生,焉知死”的传统思想以及对“死”极度避讳,中国人对“死”缄口不言。20世纪末,中国开始渐渐接受这一教育理念,同时把“死亡教育”更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

起初,死亡教育的概念等同于生命教育,而后随着“生命教育”本土化发展,其外延和内涵不断拓展,两个概念出现了包含关系,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包含死亡教育,赋予了生命教育更丰富的含义。因此,本次研究我特别使用“死亡教育”一词以区别于生命教育。

当前“死亡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医学这两类领域,研究方向主要针对死亡认知的研究、死亡教育的意义等方面,其研究对象主要为有临终关怀需求者、大学生、护理人员。较之前三类人群,关于儿童的死亡教育并不多,同时关于学前儿童的死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不成熟。

本文将从死亡认知研究、死亡态度研究,死亡教育开展的途径为出发点,详细阐述近年来死亡教育的相关研究趋势,同时对研究现状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展望。

  1. 关于死亡认知研究
  2. 死亡概念

目前关于死亡概念、死亡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Speece和Brent[3]所提出的死亡的三个特性:死亡的不可逆性(不可逆性,即生命体一旦死亡无法再生)、死亡的无机能性(无机能性,即器官停止一切活动,丧失一切功能)、死亡的普遍性(普遍性,即生命体都会死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