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段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成因及干预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 学习困难学生一直都是各国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语文学习困难占据较大版块,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小开始关注,在学生处于低段时便进行干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问题研究现状和相关的干预及转化策略,并据此提出了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学习困难;研究历程;类型;成因;转化
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可追溯一个世纪,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自1896年摩根发现词盲现象,从医学角度确定学习困难的概念以来,有关学习困难的研究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与重大难题。其中语文学习困难包括字词解码、句子理解、篇章阅读、书写、写作等方面的困难,由于阅读包含字词解码以及句子和篇章理解的过程,同时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语文学习困难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阅读困难的研究。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从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学困生的行为问题、学习技能、社会性、转化策略等方面对学习困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一、学习困难及语文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90(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在20实际60年代首先提出,用来表示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日本学者则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称为学习上的后进生。中国学者在研究时将其视为学业不良学生,即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他们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孩子。
可见西方国家视其为生理、病理现象,而我国和前苏联等国家则视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们在界定学习困难时,回避对原因问题的争论,而普遍接受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1988年的定义: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heterogeneous)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失调源自于个体的内部因素,假定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并且可能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伴随学习困难,人可能会在自我调节、社会知觉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不构成学习困难。
根据我国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解是:在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西方关于语文学习困难的研究特别是阅读困难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法和体系,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西方学者们已经明确语音意识缺陷和快速命名缺陷是语文学习困难特别是阅读困难的核心缺陷,提出了双重缺陷理论,同时也根据阅读过程的不同模型提出了双通道理论,心理词典质量理论,阅读成分理论等。也有一些学者强调一般认知能力也是阅读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 Swanson Alexander(1997)认为大部分阅读困难者的工作记忆存在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