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 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谓文献综述

 2022-08-14 11:02:16

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学界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思想的研究多属于中国哲学的研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思想中也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内涵。那么对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研究不得不置于王阳明语境之下,而其研究的本质则是在阳明心学体系下对其教育理论和内涵、价值的阐释。在这个过程中,试图通过其思想去对现代教育进行审视和思考,而这恰恰是王阳明思想现代性之指向。

关键词:知行合一; 良知; 致良知;教育内涵

  1. 文献综述
  2. 王阳明“知行合一”研究综述

1.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渊源综述

先秦时期是重行知行观肇端时期。韩国学者尹锡珉 [1]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问题出现得很早,知行问题的表述最早见于《尚书·说命中》:“知之非难,行之为难”。孔子的言行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知行关系,言行不一是知行脱节的表现,言行一致也是对知行一致的表现。孟子继承孔子关于“性相近也”与“生而知之”的观点,发展了其以“四心”为核心内容的“良知”说中展现其知先行后的良知观,从根本上来说是知与行的分离。荀子则是继承孔子“学而知之”与“习相远”的观点,刘广浩[2]则认为荀子的知行观是行先知后、由行致知。墨家也有十分强烈的务实诉求,主张“以名取实”。

宋志明[3]认为,重行传统在汉代初年虽然遭到冷落,但重行的传统在汉代依然得到延续,扬雄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指导行为践履,东汉的王充则进一步发展了重行的思想,把行提到了首位,认为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哲学对中国传统儒家的“知行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禅宗则走向了一条“行中求佛”的中国式路径。

从先秦到汉唐是重行传统的形成阶段,而关于知行的深入研讨则是宋代以后了,“知行之辩”成为宋明理学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王晓昕[4]认为二程在知行关系的论述主要有“知本行次”、“知先行后”、“知难行也难”三个意思。宋儒对儒学信仰的重建之后,基本走向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知先行后说。董平教授[5]认为到了王阳明的时代,朱熹思想的知识化倾向变得更加明显,理学本身“成为圣人”的目的指向更加模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原有的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被割断了。在此基础上,王阳明创造性提出“知行合一”思想。

通过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历史渊源综述,不难发现其理论的提出有传统理论的积淀,也有针对宋代以来积累的知行脱节、只知不行等问题所做出的的理论创新以应对程朱理学之流弊,但目前学者是否能将宋至明中期的知识化倾向等问题同当前的知识状态作比较研究,进而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奠定相似的背景?

2.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内涵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