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动机与恋爱伤害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大学生恋爱观的树立,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根据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动机具有盲目性、从众和排解寂寞等特点,且受到当今价值多元的影响出现多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恋爱动机蕴含着不同的恋爱心理,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恋爱行为,也包括恋爱伤害应对方式。恋爱伤害事件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发生率极高,危害性巨大,同时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引导其建立积极的恋爱动机和正确成熟的恋爱观,进而使大学生正确应对恋爱伤害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动机;恋爱伤害应对方式
恋爱动机
不同的恋爱动机蕴含不同的恋爱心理,会对个体的恋爱行为造成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动机呈多样性。秦晓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恋爱普遍有三种动机,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情感寄托[9]。现今在大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不谈恋爱,大学生活就不完整;大学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机。很多同学由于心理不够成熟,看到身边同学都有男女朋友,都在恋爱,便也盲目跟风选择对象谈恋爱。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正处于心理生理快速发展阶段,身体上第二性征快速发育,心理上也渐渐萌生出对异性的好奇懵懂。但迫于我国严格的高考制度,很多家长老师忽略孩子这一正常心理现象,没有及时传输正确的恋爱观,反而对孩子的“早恋”行为不由分说的制止打压,致使少年们对“爱情”这一禁果更加心神驰往。当摆脱高考压力,步入大学这个自由的校园时,很多大学生都对恋爱充满好奇与向往。另外,大学课业生活、人际关系都较为复杂,很多学生选择谈恋爱来排遣自身孤独寂寞,缓解压力。高颖颖认为,现代大学生恋爱动机逐渐简单化,想爱就爱,想分手就分手,凭借现代发达的网络,直接通过QQ、微信表白,更直白地表明自己心意[4]。而且大学生的恋爱明显多了更多的功利性。很多人秉持“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观点,将金钱、情感视为同等地位。因此在确定双方恋爱关系前,会将对方的家庭条件、身份地位、未来升迁机率纳入考虑范围[4]。杨良群等人将恋爱动机划分为婚姻性、情感性、功利性、面子性、性爱性、消遣性六个维度[12]。但是目前恋爱动机测量工具尚未有统一标准[11]。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在性别、生源地、恋爱次数上有显著差异。首先在性别差异上,张丽君、谢晓东(2017)的研究认为,相比女生,男生在恋爱中更显得开放外露、热烈,对伴侣的情感更加外显,而且更注重恋爱中的性生活[13]。董开莎(2012)研究也认为,恋爱关系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关注性生活的快乐体验,男生更可能因对对爱情的好奇和为排遣大学的寂寞生活而去谈恋爱[3]。在生源地差异上:张丽君、谢晓东(2017)的研究认为,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家庭爱情教育的科学有效引导,初入城市带着一种功利意图而去谈恋爱,把爱情作为获得物质、身份地位的筹码,与城镇大学生相比,更加虚荣攀比心强[13]。梁楠、张李斌、庞楠和冯绍清(2015)的研究发现,城市大学生内心比农村乡镇大学生空虚,更可能为了排遣寂寞,驱除孤独而去恋爱[8]。在恋爱次数差异上,研究普遍认为恋爱次数多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强于恋爱次数少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谈过恋爱的大学生体验到恋爱的甜蜜后,对其更加痴迷或总结一段感情的失败经验后,更加希望能好好经营下一段爱情[13]。
恋爱伤害
恋爱伤害是指恋爱双方在相处过程中,由于一些摩擦矛盾问题,一方或双方做出使对方难以忍受、超过正常心理承受范围的行为,或者出现违背道德、社会规范的行为,造成恋爱一方或双方生理和心理的损害[5]。恋爱伤害事件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发生率极高,危害性巨大,同时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大学生恋爱伤害人数多,程度严重[7],且伤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言语攻击,肢体伤害,冷暴力、性胁迫、相互猜疑、情感漠视、一方出轨等等[5]。刘影春、王云研究发现,高达59.3%的大学生报告曾经在恋爱中受到伤害,男生受伤害比例高于女生。而且在这些大学生中,大多数恋爱者不是以传统的组建家庭,步入婚姻殿堂为目标,而是为了摆脱大学寂寞孤独,体验爱情,缓解生理需要[5]。李芳、刘影春收集51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问卷发现,在恋爱中受到伤害的人数多、等级重,男生受伤害比率显著高于女生[7]。
恋爱伤害应对方式
关于恋爱伤害应对方式与恋爱动机的研究,我国现如今相关研究还很少。李双双的研究显示,个体人际交往效能感越强,对待问题的应对方式越积极,反之,应对方式越消极。Richardson等人研究发现,恋人间呈现激情和无私的爱情风格,更可能在遇到伤害时,采用建设性科学的应对方式;把爱情当作游戏,互相玩乐的爱情风格与消极的恋爱伤害应对方式呈正相关[1]。苏雅兰调查发现,大学生面对恋爱伤害时,更多的选择采取消极沉思,其次是进行认知的重建,尝试着解决问题,最后是转移以及逃避。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采取认知重建和逃避的应对方式,但在解决问题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男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面对恋爱伤害应对方式更成熟。艺术类大学生更多采取逃避、解决问题、转移应对方式,文科大学生更多采取认知重建和消极沉思[10]。
研究展望
对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问卷或访谈的方式,调查方法单一。各类自编问卷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无法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限制了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应尽早采用统一的维度结构和标准化的信效度指标。Folkman认为,个体的伤害应对方式可能与人格有一定的关系,但伤害本身的特征、伤害发生的环境背景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2]。所以,恋爱伤害应对方式也可能受个人人格特质影响,但目前并未有相关研究。恋爱动机是否影响恋爱伤害的性质、严重程度?恋爱伤害的性质、严重程度又是否显著影响应对方式。研究也可以对大学生的恋爱伤害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探讨不同的恋爱伤害事件是否存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性,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